暑假沉迷网路的背后 当心孩子看不见的心理危机
临床心理师许雅惠呼吁,暑假来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健全,要避免孩子沉迷网路。(台北慈济医院提供)
小均(化名)是重度网路沉迷患者,从小学六年级接触网路后,国二时更日夜颠倒、不睡觉,整天沉迷于网路世界,甚至对同学有敌意。父母发觉不妙,于是带他到台北慈济医院就诊,透过认知行为治疗,经过一年的治疗,在升高一的那年戒除了网瘾。
身心医学科医师评估小均出现失眠、忧郁、焦虑情况,对他实施药物治疗外,也转介给心理师治疗。
临床心理师许雅惠发现小均觉得自己长期被忽略,加上成绩不佳导致缺乏自信,选择网路世界逃避现实。透过认知行为治疗,并联合父母、学校老师,陪伴小均找到兴趣与抒压管道。
根据调查,青少年网路游戏成瘾的盛行率约3.1%,较西方国家高,若以青少年网路成瘾的盛行率来看,更高达20至30%,可见网路世界对青少年身心状况的影响极大。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网路游戏障碍症列为精神疾病。电子产品的高强度声光刺激易造成脑部不稳定,太早接触电子产品的孩子容易因此影响生活,轻则失眠、重则情绪失调如:紧张、注意力不集中、对人有敌意等。
以临床心理的角度来看,网路成瘾仅是青少年问题的冰山一角,找出让孩子沉迷于网路,而逃避现实生活的原因。背后未被满足、需要被协助的心理需求更该被注意。少年常见的心理需求如下:课业挫折、人际关系、同侪霸凌、家庭失去功能、低自尊、情绪困扰、冲动控制差、自我认同等。
心理师会借由认知行为治疗,透过心理衡鉴来检测个案目前情绪、人际、学习、性格等整体性评估,之后每一次疗程确认其目前心理需求及未来期待。引导个案看到自己矛盾的状况,以增加改变行为的动机;适时教导放松与正念呼吸,以协助情绪调节。与个案讨论可施行替代的正向行为,鼓励个案为自己负责且愿意改变动机。
临床治疗是最后一道防线,网路成瘾的预防要从小做起。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协助孩子探索各种的休闲活动,如:阅读、音乐、运动、绘图、舞蹈等,教导他们压力调节的方式,长大遭遇压力时,自然不会逃到网路世界里。
许雅惠表示,透过上述方式协助个案改善过度使用网路的行为,并发展出其他替代性活动,再协同周遭的人一起塑造有利的情境,才能有效处理网路成瘾的问题。
暑假来临,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育尚未健全,要避免孩子沉迷网路,可由家长陪同孩子规画暑期活动,针对孩子个性适性安排,并拟定网路使用规范共同遵守,才能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