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为台湾经济、产业、人才找出路 掌握东协、南亚崛起契机

台湾银行家7月号双封面。(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撰文/傅清源

南向政策一向是政府对外经贸战略重点,早在1993年就曾公布「南进政策说帖」,隔年又提出「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2002年陈总统宣布重启南向政策,强化对东南亚投资的支援协助,并寻求洽签自由贸易协定。新政府上任后,其宣示的「新南向政策」,究竟与过去有何差异?以及新南向背后之战略思维与预期经济金融效益究竟为何?仍有不少人感觉困惑,难以一窥堂奥。本期封面故事,将分由政策、市场国际经验与金融等多角度,互相激荡省思深度剖析新南向政策。

‧第2大贸易伙伴,看似熟悉却陌生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往来地区,但却鲜少人注意,东协贸易总额逐年成长,由2006年的546亿美元成长至2016年785亿美元,以15.4%的比重排名第2,犹胜于大家熟知的美国(12.2%)及欧盟(9.6%)。

尽管东协高居我国与全球各主要地区贸易量第2,且台湾在地理上距东协与中国大陆亦甚为相近,然而,目前与东协国家的往来多仍局限于经贸,相对于与中、美、欧、日,于投资、教育、文化等多重层面广泛了解,两者差异甚大;台湾对中国、美国、欧、日之专家甚多,但对于近在咫尺的东协,相关专家与研究却显然甚为不足。如今台湾对东协的经贸依存度日益高升,但相对文化、制度沟通交流却未能随经贸发展步伐同步发展,如何消弭这种陌生感,让台湾真正深度对东协加以了解,长远而言,对我国经营东协市场,将是关键性的挑战

国内外政经变化,引新南向新思维

过去南向政策着眼于东协国家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产要素成本低廉,政府鼓励企业至东南亚投资,有助于产业延续与发展。然而随着时空背景不同,如今东协市场人口超过6亿,预估2030年前更可望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消费力与劳动力双引擎推升下,不仅是国际贸易重要枢纽,也是跨国企业竞逐的新兴市场。就台湾情势而言,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关键时刻,过去我国虽在亚洲新兴市场有所布局,惟多属于加工贸易型态,对于当地内需市场深耕

不足;加以面临区域整合进程受阻,产品面临关税障碍及后进竞争,此外,台湾贸易及投资过度集中中国大陆,而大陆在历经30年经济快速发展后,亦面临产业结构转型、法规制度调整、成本快速攀升,及经济成长趋缓等诸多瓶颈,无形中也增加台湾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

「新南向政策」是台湾在新的国内外大环境下,所发展出之对外战略新思维,不仅是着眼于分散经贸风险,争取更多市场商机,更希望寻找台湾经济新动能供应链上的新定位。在此动机之下,我国对于亚太之经贸布局策略及对外战略应有结构性的调整,以支援国内产业转型及经济成长。新南向政策将东协国家视为内需市场的延伸,把饼做大,促进台商企业经济规模,甚至鼓励在东协国家打造自有品牌,未来台湾与东协市场的连结,不仅是经贸往来,更要长期深耕,强化双边人才与文化的双向交流,透过这种软实力的累积,让国人真的能够融入区域链结,方能达到所谓「以人为本」战略目标。

‧台湾金融应掌握新南向发展商机

外贸协会董事长黄志芳不断提醒新南向要靠「PMI」,即人才、资金与资讯,显见金融在推动新南向确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然而,相对于产业扩张的速度,台湾金融业脚步相对较为保守,企业资金缺乏子弹的问题,往往成为海外发展的重大限制。

借诸日、韩经验,日本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以及日本所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领头,以官方机构为前导,引领日企在东协国家打经济群体战。南韩与日本模式相似,采取透过由官方主导提供国际开发援助(ODA)计划,搭配政策性开发银行,进行跨国开发与双边国家合作。此外韩国银行业更深耕当地消金市场,以数位金融的优势直接切入东协,推出一系列行动金融业务

台湾或许没有如日韩以国家力量直接介入的条件,但由于东南亚的人口红利,加上金融科技崛起,东南亚的金融商机爆发指日可待。然而,由于台湾金融业规模与海外竞争对手相较明显不足,台资银行如何追求服务差异化,并持续提升跨国金流服务范畴与能力,将是台湾金融业能否掌握此次新南向商机之重要关键。

新南向似为面临产业转型、人才与经济成长动能困境的台湾,开拓一方新天地。然而,商机值得期待之余,也充满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本文作者为台湾金融研训院传播出版中心所长)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7年7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