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美国疫苗已有过剩疑虑 台湾有超前部署吗?
当初抢购大量疫苗的美国已逐渐浮现疫苗过剩现象,过剩疫苗未来势必转卖他国或转让给世卫组织,台湾既然被世卫组织排除在外,就应该及早规划从美国手中抢到转卖的疫苗。(图/路透)
去年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以来,防疫工作已经从疫情防堵转入疫苗抢购。但是,许多国家不计代价地超量订购造成短缺情况恶化,尤其是富国屯积了大量疫苗订单,但穷国却只能对着不断扩散的疫情干瞪眼。情势转变也很快,当初抢购大量疫苗的国家已逐渐浮现疫苗订购过多的现象,未来可能会形成疫苗过剩。过剩疫苗未来势必转卖他国或转让给世卫组织,台湾既然被世卫组织排除在外,就应该及早规划从美国手中抢到转卖的疫苗。
美国在去年春季疫情大幅扩散期间展开了「曲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疫苗研制计划,最初有14支疫苗入选,入选者大部份都或多或少拿到联邦政府的补助,其中辉瑞(Pfizer)、阿斯利康(AstraZeneca)、莫德纳(Moderna)与强生(Johnson & Johnson)拿到最多,尤其是莫德纳,总共获得高达24.8亿美元补助。终于在12月时,辉瑞和莫德纳的疫苗先后获得美国食药署(FDA)的紧急使用授权,美国的疫苗接种正式展开。
接种率愈高,愈能提早开放国门,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还有其他的人伦、社会等问题要解决。如果开放得比别的国家慢,也会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竞争中落后。图为意大利民众排队接种疫苗。(图/路透)
不过在疫苗接种初期因为量少,穷国根本拿不到不用说,就连富国都抢得面红耳赤。一些财政较困难的欧洲国家不理会欧盟与美国的警告,扬言要主动寻求俄罗斯或中国的协助,瑞典、芬兰与丹麦及波罗的海3小国联合向欧盟执委会施压,要求辉瑞/BioNTech疫苗不得延期交货,欧盟则威胁阿斯利康(AZ)疫苗必须优先交付欧盟,未全数交货前不得运出欧洲,为此欧盟也跟英国闹翻。当初声称可以为全球制造疫苗的印度,获得授权把疫苗做出来后却禁止出口,也要求先满足国内需求。各种疫苗纠纷成为全球媒体新闻的头条,世界卫生组织更是遭受到各方的责难,虽然订了一项CoVax疫苗分配计划,但实际上就是没有足够的疫苗可以分配。
美国是拜登上台前就开始抢购疫苗,当时主要获得紧急使用的辉瑞/BioNTech与莫德纳疫苗,阿斯利康(AZ)至今尚未获得美食药署批准。美国在紧急状况下启动了狂印美钞攻势,果然也抢到了最多的疫苗,以及接种疫苗所需要的医疗物资。从2月开始,为美国民众接种疫苗全面舖开,单日逼近200万剂,才一个多月就已有近亿人完成接种。到了3月中,拜登总统就信心满满地宣告要在5月1日前让所有美国民众都获接种的资格,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前要全国恢复正常运作。
大陆疫苗速度也放缓,政府正积极劝说民众尽快接种疫苗。(图/微博)
美国到底抢到多少疫苗?目前美FDA已批准辉瑞/BioNTech、莫德纳、强生共3支疫苗(强生疫苗因血栓问题已叫停)已公开的订购数量高达8亿剂,相当于为5亿人接种的剂量,即便所有人都接种,也还多出2成(约1亿人份)的疫苗。不过美国有许多地区民众接种意愿不高,先前预约额满的状况不再,各州已将接种条件提前放宽,让更多愿意接种的人尽快施打疫苗。虽然如此,未来疫苗显然会有过剩问题,很可能会形成浪费。而因为美国法律规定,疫苗一旦配送到各州,联邦政府不得再召回,因此必须为这些疫苗对外寻找出路。
专家分析称,过剩的疫苗可能有几个解决方案:1.与WHO的Covaxs协调,捐赠给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重新加入WHO时承诺捐赠40亿美元,届时可以用疫苗作为捐赠物资;2.疫苗转卖其他国家,例如已承诺给加拿大和墨西哥40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而阿斯利康尚未获美FDA批准,因此将预订的阿斯利康部份订单转卖给邻国。
从今年1月WHO发出呼吁重视疫苗分配问题开始,至今抢疫苗的情况是更加严重,WHO总干事谭德塞曾以「灾难性的道德毁败」来形容疫苗抢购大战,并直言最终的代价将由贫穷国家的生命和生计来承担。美国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创新中心的研究指出,到4月初为止全球高收入国家持有46亿剂疫苗,中高收入国家持有15亿剂,中低收入国家持有6.91亿剂,低收入国家持有6.7亿剂。显见是富国抢购疫苗是为了避免供应不足的风险,却因此挤压贫穷国家的获得疫苗的机会。
美国目前的接种率约2成,排名在以色列、智利、英国、巴林、阿联酋等国之后,邻近的中国大陆每人接种已近500万剂,但因人口基数大,目前接种率仅1成左右。
目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接种率愈高,愈能提早开放国门,这不仅是经济上的需要,还有其他的人伦、社会等问题要解决。如果开放得比别的国家慢,也会在疫后全球经济复苏的竞争中落后,这种国家与人民的损失可能要花更久的时间才能弥补得回来。台湾虽然已开始接种阿斯利康疫苗,但剂量少,接种无法全面舖开,未来应该更多方运用现有的美台关系争取疫苗,或许能提前从美国获得部份转售疫苗,这应该是政府在目前疫情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应有的积极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