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平》改路名的正义何在

甫经立法院三读通过的《促进转型正义条例》,有可能将全台上百条中正路与数十间各级学校更名,引发社会哗然。即便行政院发言人已宣称不会将路名的改名作为推动重点,但该条例中明订「清除威权象征」,尤其中正纪念堂的改名,几已箭在弦上。

更名的问题不在于技术层次,真正的大问题在于民主程序为何?犹记多年前北市府将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后来又加注「反贪腐广场」;或如台北市复兴北路231巷,为感念郑南先生追求言论自由,加挂「自由巷」的方式表彰其贡献。但问题来了,所谓「缅怀先贤」,这个先贤谁来认定?其改名的合宜程序又为何?

5年前,台北市有一新辟道路命名就以网路投票作依据,前两名分别为「市民大道八段」与「桂花香榭大道」,后交由北市府最后定夺。新设道路已如此办理,那冲突性更高的路名、校名变更难道不需要经过更严格的民主程序吗?

路名使用久了,自然会有它的历史美感住民情感,台北市郑州居民,明明知道「郑州」是大陆地名,但因多年习惯而反对将路名改画为市民大道部分路段。另外,像徐州路、临沂街,配合当地景观,让人有绿色道路、亲水、放慢步调意象,而与大陆徐州、临沂这些城市并没有多大的关连。

民国56年以前的台北市,其路名是将原大陆海棠叶的地图投射在「小台北市」辖区内,反映当时政府反共复国思维。另外,诸如华山艺文特区的华山(桦山资纪)、马场町(练兵场),这些地名源于日治时期宣扬军国主义遗绪,如果真要作历史追究,这部分是不是也有一并检讨的必要?追究得更远一点,全世界约有10个地方被葡萄牙人命名为「福尔摩沙」,而为展现台湾的独立与自主,我们是不是也该检讨这个深具殖名性格的台湾称呼。

就如同陈致中所说:「我读介寿国中3年,也没受『威权遗毒』。」政府应当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所谓的「威权象征」。台湾过往的主政者都是我们的「历史曾经」,如果每次政党轮替都要来一次「清除威权象征」,国家永无宁日民进党打着正义的标语进行横断式的改革,其实更不正义。(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