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is足迹/迪化街的文艺复兴运动

图・文/Whereis足迹

对于台北第一老街迪化街大家印象不外是:城隍庙、南北货以及狭长的巷弄以及建筑。就在现在都更案在全台各地风起云涌的推动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不知道,迪化街算是很早就遇到都更与文化保存的问题。把时间转回到1977年的时候,当时的内政部委会就已经指定了迪化街要拓宽成为20米的都市计划道路。只是当时就开始遇到了迪化街住民正反两方意见的相互拉锯,现在走在迪化街上,有时候会发现一些内缩空出一片广场地区,很多都是因为这一段期间,重新改建所留下来的壁影残迹

所幸后来双方的沟通协调得宜,使得现在的迪化街慢慢的出现了一些具有文化水平商机。

如果现在还以为迪化街只有南北货可以买那可就大错特错。一些精巧的咖啡厅或是私厨餐厅也慢慢的在这些老房子中出现,而且落地生根。就拿位在霞海城隍庙前面的「福来许」来说,这一家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异的餐厅,就连经营模式也非常特别。这是由五个与迪化街有些渊源朋友们一起组成的团队主厨沈伯翰因为喜欢吃肉,所以刻意把这家店名取为「福来许」其实就是德文的肉(Flieisch),但是要在迪化街开餐厅「不能用明火」,是一个很大的致命伤,沈伯翰想到把德国式炖肉,放在旋风烤箱中,解决了没有明火不能控制火侯的问题。但是一栋迪化街的老房子,不会只有一楼空间。如何把客人带到二、三、四楼,也的确让这个团队伤透了脑筋。团队成员林立勋就说:「把一、二楼当成下午茶的空间,三楼则是做成私厨餐厅以及艺术家驻点的空间。」这的确是一个聪明的方式,迪化街的历史与文化,有时候必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更容易浮现出那种淡淡的文青味。尤其在南北货的大本营中,吃上新鲜食材所做的料理,应该更有一番风味

除了着力饮食的创意与发想之外,福来许团队中的这一对年轻夫妻林立勋与阮婷忆还积极投入迪化街周边商品的开发。林立勋说:「原本家里就在迪化街附近做刺绣生意,对于迪化街也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所以现在也利用一些雷射雕刻技术,配合大家对于霞海城隍庙姻缘、月老的期待,而有些像是喜字杯或是喜字的刺绣。」从这里,除了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被年轻人重新找回来的喜悦,还能看到他们正积极的用他们的语言希望能与懂得老文化、老文艺的新生命沟通。

从迪化街的街道拓宽中止,一直到福来许以及许多不同的文创商店以及咖啡厅的进驻,有时候会有一种很深的体会与感动,原来文艺复兴就是在这种一点一滴的累积中,慢慢堆叠出来的,少了这些文化深层律动,文艺又怎么能够复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