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返家「快窒息」以为得心脏病 原来是恐慌症找上身
▲下班返家「快窒息」以为得心脏病,原来是恐慌症找上身。(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一名30岁的洪姓银行员,工作稳定、身体健康状况正常,平时亦无抽烟与过量饮酒习惯。三个月前,某日下班返家后,极度强烈与害怕的恐惧突然发生,并出现心跳快速、胸部好像有重物压在胸口、呼吸困难、喉咙有异物感、全身冒汗颤抖与手脚发麻,被急诊室医师告知这可能是「过度换气」,后在心脏检查无异常后,转至精神科门诊就诊,才被诊断为恐慌症。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陈易隆说,恐慌症发作严重时,患者会感受到极度的不适与害怕,会在心中留下恐怖的阴影,担心下次再度发作。恐慌症为何称作「恐慌症」,因为发作时毫无预警,通常在10分钟内出现头痛、头晕、心跳加速、手脚发麻、冒冷汗、吸不到空气等强烈症状,极度不舒服到仿佛快要昏倒或快要死掉一样。
恐慌症的盛行率约为1%至4%,通常发生在成年早期,平均年龄为25岁左右,任何年纪也都可能罹病,女性罹患机率高于男性,比率高达2至3倍,该疾患致病原因仍旧未明。一般平常时候,可能会因为惧怕某些事物,产生害怕情绪而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反应,例如心跳加速与全身紧绷等,但是其与恐慌症最大的不同处,在于恐慌发作时,是无预警与毫无缘由的。
▲恐慌症通常伴随呼吸紧窒,喉咙有梗塞感,容易被误诊为过度换气或心脏病。(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陈易隆解释,恐慌症的第一次发作,通常是无法预期的,患者可能会突然发生心悸、冒汗、发抖、头晕、冷颤或发热感觉,不由自主的呼吸急促或窒息感、喉咙有梗塞感、胸口疼痛不适、恶心或腹部不适、皮肤麻木或刺痛、失去现实感,或感觉自己心智与身体脱离,有些人发作时会感到害怕自己失去控制或好像要即将发狂、也有些人发作时会担心自己快要死亡。
目前精神科医师常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剂治疗恐慌症,虽然效果良好,但通常要等两星期左右才能达到最大疗效,有时会需要合并使用抗焦虑药物来协助缓解恐慌症的相关症状,例如极度焦虑与全身不适。
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辅以正常睡眠习惯与生活作息规律,适当运动休闲与避免身心过多负荷,也要避免咖啡因或尼古丁的使用,因过量会恶化症状。通常在一个月内会有明显改善,90%以上病人在服药后三至六个月内可能逐渐减药,且不会再有强烈发作,建议进行八至十二个月的维持性治疗,以减少复发机率。
陈易隆说,在使用药物治疗外,结合认知与行为治疗效果更佳。提供正确与合理认知,改变思考方向,协助患者以正面思考模式看待恐慌症,使其了解恐慌发作时带来的身体不适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行为治疗中的肌肉放松训练技巧与腹式呼吸,也可以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