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海洋塑胶生物圈」携带大肠杆菌等病菌 恐增疾病传播风险

新兴科技媒体中心今(16)日举办「海废塑胶生物圈记者会」,邀请学者海洋委员会海洋保育署共同关注海废塑胶生物圈议题。(李柏澔摄)

根据日本东京农工大学2001年研究指出,含有塑胶微粒物质吸收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是一般海水的10至100万倍。(新兴科技媒体中心提供/李柏澔台北传真)

2013年科学首度提出了「海洋塑胶生物圈」的概念,海洋中的废塑胶碎片因为疏水、漂浮等特性,提供海中微生物合适的繁殖环境,近年相关研究发现,海洋中的塑胶碎片存在着大肠杆菌以及其他具抗生素抗药性细菌,可能会增加疾病传播风险以及途径

新兴科技媒体中心今(16)日举办「海废塑胶生物圈记者会」,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国立东华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陈德豪副馆长表示,根据英国研究指出,沙滩上的微塑胶检测出大肠杆菌,国内垦丁沙滩也普遍存在小于5毫米的微塑胶,这可能会成为病菌、具抗生素抗药性等细菌远程散布的新途径

陈德豪指出,海生馆抓获沿岸117只鱼种中,平均每只消化道里存在5.62颗微塑胶,海生馆收容海龟中每只排泄均发现塑胶微粒,但目前尚无相关科学证据显示微塑胶上的微生物会危害海鲜食用安全。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何撄宁助理教授指出,全球一年有800万吨不当处理的塑胶废弃物流入海洋,其中86%来自亚洲地区,根据日本东京农工大学2001年研究指出,含有塑胶微粒的物质吸收有机污染物的浓度是一般海水的10至100万倍,塑胶生物圈不仅将外源病原菌带入新的海洋环境生态当中,也包含外源的微生物基因信息,进而影响区域生态。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暨海洋中心终身特聘教授龚国庆表示,根据海研二号在东部海域现场调查,每1000公吨的黑潮海水含有约50片1至5毫米大小的塑胶微粒,尤其当黑潮流经台东含量会增加5倍,证实海废会以塑胶微粒的型态进入海洋环流循环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所暨海洋中心助理教授许瑞峰提到,浮游植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 「海洋胶水」会附着二氧化碳与微生物,沉降到海底会封存二氧化碳,但奈米级大小的塑胶微粒会促使海洋胶水分泌过多,使浮游生物、海洋生物粪便颗粒及环境贺尔蒙等聚集,形成污染不纯净的「海洋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