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贫血不单纯 「骨髓分化不良症」有死亡风险

▲成大医院血液肿瘤科颜志杰医师表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被称为「前白血病」,致死率高,平均存活期约为2年,应及早诊断治疗。(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53岁李先生长期以来有贫血问题,曾经尝试食疗,补充铁质叶酸维他命B12,仍然无法改善并需要长期输血,门诊求治后发现有全血球低下情形,经骨髓检验确认带有风险染色体型及过量细胞,属高风险「骨髓分化不良症」,所幸标靶药物治疗后渐有改善,成功脱离输血人生

成大医院血液肿瘤科颜志杰医师表示,根据WHO的定义,贫血为:成年男性血色素低于13G/L或是女性低于12G/L,有时会合并疲倦、体力不继、气促、心悸、脸色苍白或易累症状。而坊间对于改善贫血的观念,不外乎补充铁质、维他命B12或叶酸等营养素;但并非所有贫血都是因为缺铁或营养素所造成。

颜志杰医师指出,贫血者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全血球低下」的情形,如:合并血小板低下而出现紫斑、瘀青或出血倾向等症状,或是合并白血球低下而出现感染、发烧或免疫力降低等症状。如同时有这些症状,其病因会较为复杂,包含前述骨髓分化不良的案例外,也可能是转移性癌症、血液病变、药毒物、感染、骨髓再生不良或分化异常等。

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亦称为骨髓生成或化生不良症,源于造血细胞功能异常,导致血球分化成熟不良,且临床上经常会合并有恶性芽细胞,并多以单或全血球低下来表现,在90年代以前并无有效药物治疗,且极易转变为俗称「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被称为「前白血病」,致死率高,平均存活期约为2年。

根据统计,台湾每年约有五百例新诊断之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的患者,多好发于>70岁的老年人,但50至60岁的中年人也有增加的趋势

诊断骨髓分化不良症主要透过骨髓检查,再由医师评估其风险决定治疗方针。颜志杰医师表示,许多人会害怕骨髓检查,其实它不牵涉抽取脑脊髓液(俗称龙骨水),只需抽取约15毫升的骨髓血,且使用细针穿刺仅有约0.5公分伤口,也没有拆线的问题,仅需局部麻醉,不须住院、不用去开刀房,门诊安排约30分钟可完成,平躺2小时即可回家

颜志杰医师指出,骨髓分化不良症也已不再是绝症,除了输血外,尚有许多新疗法可以选择,而新型的去甲基化药物可以申请健保给付。颜志杰医师强调,骨髓分化不良症若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髓」意人生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