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视野-校办企业遇凛冬

大陆近期债市爆雷不断,尤让市场惶惶不安的,是违约主体竟包含一流高校的校办企业,一时之间名校光环蒙尘,高校在企业经营教育经营上如何切割转型,成为校办企业迫在眉睫的改革难题

校办企业原则上指的是学校创办或控股的企业,在大陆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主要源于80~90年代因教育经费不足而着力推动的校企创办浪潮,名校可借此将实验室成果变现。由于大陆高校皆属公办国营,因此校办企业普遍也被视为国企。

目前大陆较有名的校办企业当属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科大讯飞、复旦复华浙大网新等。其中,规模最大的北大方正和清华同方旗下还有多家上市主体,如清华同方下属的紫光股份、紫光国芯等,也都同享国企光环。

不过,自2019年底校办企业龙头北大方正惊爆债券违约后,才让市场警觉校办企业可能存在更多的「伪国企」成分,北大方正自此进入漫长重整程序,截至2020年11月,仍有高达人民币(下同)1,400亿元左右债务等待偿还。

北大方正还在痛苦的偿债过程,这厢清华紫光也爆雷了。2020年10月29日,紫光公告到期的永续债不行使回购权,等于坐实资金出现问题传言。紧接着11月10日,紫光求助联贷银行盼展延到期债券未获准;11月16日确认违约。前几年疯狂并购的紫光,此刻也宣告走下「神坛」。

探究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的折戟历程,颇有相似之处。公开资料显示,方正集团为扩大规模,加速举债和跨界收购,2016年起业绩就开始承压。截至2019年9月底,整个方正集团负债高达3,030亿元,负债率高达83%,这也是方正爆发兑付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华紫光的情况也很类似。在17亿美元收购展讯、9亿美元收购锐迪科、25亿美元收购新华三、38亿美元入股美国威腾电子(Western Digital)、6亿美元收购力成后,紫光一度在半导体业呼风唤雨。但从财报来看,扣除政府补助及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损益后,紫光集团的主营业务实则连续多年亏损。

市场人士认为,清华系校企本就不是真正市场化的企业,投资、经营皆未全然符合市场规律。在此情况下,无论背景多强大,企业经营若一味粗放式管理未注意风控,只想透过并购收购等方式掩盖问题,爆雷只是时间早晚。

此外,诸多校办企业自身也存在管理混乱、产权不清晰、人事关系复杂、科技转化动力不足、改革意愿不强、套取国家经费等「伪国企」问题,先前中共中央巡视校办企业时也曾有所提及。

校企爆雷殷鉴不远,其他校办企业也在寻思改革之路。部分学校选择将旗下企业转让给地方政府接手,如复旦复华宣布将控制权无偿转让给上海奉贤区国资委山东大学旗下企业山大华特的实际控制人则变更为山东省国资委。西安交大则是壮士断腕,将旗下十家连年亏损企业一口气全都出售。

事实上,校办企业也并非全数走到一败涂地。很多校办企业多年前就开始实行改制,如浙江民营企业代表娃哈哈集团,最早是创办人宗庆后改制一家校办企业而来;而联想集团的前身其实是中科院的企业改制而成。因此校办企业的出身必非原罪,经营方向是否跟上市场化的节奏才是关键。

从另一角度来说,不论校办企业的痛苦改革是否成功,对投资者也是敲响反思警钟。首先是不该一厢情愿期望「子债母偿」。尤其从法律层面来说,子公司母公司本是两个独立法律主体,除非债券专案由母公司担保,否则本来就不应指望母公司偿还子公司债务。

其次是回归投资理性。由过往看到国企就盲目进场的「信仰投资」转为「专业投资」。简单来说,就是从发债主体的资产品质、操作杠杆高低、现金流是否充足、经营情况等方面作市场化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