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学恒/「医材差额上限」选择变少民众还要多掏钱?
▲「医材自费差额上限」政策一推出就引发医界大力反弹。(图/PIXABABY)
● 朱学恒/媒体人
我家附近有两间诊所。一间挂号费一百五,另外一间两百元。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但通常我会去两百元的那间看小病。
因为它的人总是比较少,所以我可以比较快看到病领到药。另一间大排长龙,通常都要两倍三倍的时间。
我很高兴我还有选择的自由。
但是,根据ETtoday的报导:「健保署将8大类自费医材订差额收费上限,引发医界反弹。健保署长李伯璋今(10)日澄清,健保署不是订自费医材的费用,而是针对《健保法》第45条,订定特约医院所收取的差额上限,这是因为过去健保署不断接获民众反应,类似医材在院所间价差大。在新制公告后,健保署针对自费医材比价网进行改版,提供易读易懂的资讯给民众。」
照说这应该是站在消费者角度的改革,吃亏的只有医界,应该只会激怒医界而已;但事实上这次的反弹参战的连一般升斗小民都所在多有。
第一个,医界反弹的原因除了健保核删积怨已久之外,更有这次的新冠肺炎防疫未赏先罚的感觉。(还有医生特别传讯跟我讲还没收到防疫奖金真生气,现在又要被剥皮)
但为什么消费者也会跟着反弹,原因就是这是一个太过左派甚至接近共产主义的理想政策了。资本主义社会出生的消费者先天上就觉得不对劲,仔细思考之后发现自己被剥夺了选择不同材质品牌的自由,更进一步思考又接着发现这样事实上对市场发展根本只有负面的影响没有正面的影响,当然就会跟着反对。
就以下面这张健保署自己做的懒人包的图来说,在理解自由市场经济的巷口阿婆看过之后,也就明白原先有十五种医材可以选择,当健保署画下那一道线之后,收费超过那条红线的医材不可能自行降价,反而是超过红线的会选择退出市场,因为无利可图。
▲健保署解释「医材自费差额上限」政策。(图/翻摄健保署FB)
所以,健保署自以为对消费者好的政策,消费者并不赏脸。因为看完这张二焦点人工水晶体价格的示意图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有十五项选择,结果订出一个核定费用之后,竟然有八成的选项价格是超过核定费用的!
自由市场经济会告诉你,这八成的选项就会因为无利可图退出市场,只剩下三家产品。自由选择权也是消费者的权益,到底为何健保署会觉得选项从十五项减到三项会是消费者权益提升?
但如果你觉得消费者只因为少掉八成选择而生气,那你就太天真了。消费者损失的不只如此。自由市场机制会告诉你,剩下那三家医材也会因为有更多利可图跟着涨到核定费用的上限,因为谁会不赚合法的利润?
难怪很多网友想问这三家公司的股票代号,因为以后二焦点水晶体就是这三家垄断了啊!(请阿中部长不要以为作图的小编是卧底,他只是说实话)
这个政策的就跟当年的22K薪水补贴政策一样,你以为给予年轻人一个薪水的地板,结果没想到你政策设定的结果变成薪水的天花板,此后好几年毕业生的薪水都只有两万两千元。健保署以为这个政策是订了一个天花板,但实际上却会让所有低于这个价格的厂商都会拉到齐平,消费者并没有省到钱,连选择的自由都已经失去。
▲健保署本来想帮民众省荷包的美意,可能达到反效果。(图/资料照)
至于这个政策到底是如何出来的?也许一年半的研议过程他们没有请经济学家吧?
但一定很多人会追着我要一个答案。我只能说,在这个政策之下,可能获利或是受损的参与方是有限的,所以要推断出是谁主导并不困难。官僚、医界、院方、病人、医材代理生产商,医疗保险业者,只有这六个角色在这出推理剧中出现。医界、院方、病人都没有获利,只剩下官僚和医材代理生产商和医疗保险业者了。
但我问过金融管理方面的专家,保险业对这个方面的理赔根本都是在精算风险之中,理赔增加根本就照自由市场机制调涨保费就好,他们根本不在乎。那么,医材代理生产商在这十五家中也只有三家获利,所以……。
我个人是支持调涨健保的,但我认为必须设定规范确保大部分的调涨利益能够归于医护人员的加薪或是加班费。否则他们都逃到国外去赚更多钱,医材再便宜有个屁用,难道要我自己装水晶体吗?(本篇狡猾的逃避了医材费用中包含的医院品牌、执刀者技术,医材品牌的成本,因为我走比较简单的经济学分析,不想踏入行销品牌的领域。)
最后,前健保局总经理张鸿仁新出的书「2030健保大限」(就这么巧我刚访问过他,不是要帮他打书)中有段话说得很有道理:「减少浪费不会更便宜,便宜才是浪费的元凶」,相信聪明的你会明白这其中的奥妙。
热门推荐》
►姚侑廷/自费医材订上限价?万万不可!
►王林韦地/「自费医材差额上限」比共产更共产的健保政策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