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筹集资金满足 亚洲庞大基建需求

整个亚洲,除港日星等特例外,都面临着这一严峻问题预计未来15年单是城市化就需投资11兆美元发展基础建设。图/路透

亚洲新兴市场要避过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就必须为下一阶段增长创造根基,即投资发展基础建设项目

在发展初期,劳动力从农业流向工业,对经济的贡献(按增加价值计算)平均增至原来的4倍。亚洲至今的惊人增长大部分都是靠这种一次性的劳动力转移实现的,但高速工业化带来的好处开始消失,该区要继续走向繁荣,就必须设法提高生产力并鼓励发展新型经济活动。目前,基础设施不足可能是新兴市场中期发展的最大障碍,生产与投资活动均因此受阻:若电力供应得不到保证,就不会有人愿意投资大型生产设施。如果道路状况欠佳,仓库设施不足,作物运抵市场前就已经腐坏变质,亦不会有农民愿意改良农田

整个亚洲,除了香港、新加坡日本等特例之外,都面临着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预计,亚洲未来15年单是城市化就需要投资11兆美元发展基础建设。

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建设项目的交付以及消除瓶颈,建立运作透明、结构良好的项目储备,从而最大限度提升目前投资的效率及成效。如果监管环境是健全和可以预见的,投资者就有信心基础建设项目不会在建设期间突然取消或搁置,基础建设项目亦将普遍受益。

然而,即使做到这一点,基础建设投资仍然面临两大相互关联的挑战:建造甚么设施,以及如何支付建设费用。

在过去,基础建设项目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尽管政府仍会担任重要角色,但以往模式存在着固有缺陷。

首先,政府缺乏所需人力及财政资源:短期内,亚洲流动性良好的银行业市场与出口信贷机构及多边机构合作,能够提供大量具有成本效益融资。然而,所需的资金规模将逐渐变大,必须另觅融资来源才可防止基础建设项目出现资金缺口

要大规模调动私人资本为新兴市场下一阶段发展作准备,实非易事。资金是有的——我们估计单单亚洲(日本除外)的金融财富总值就已经超过50兆美元。不过,亚洲债券市场虽然在1997至1998年金融危机后急速发展,但仍然缺乏必要的深度、流动性以及法律保障,不能为区内待建的基础建设项目吸引所需投资,亦无法作为促进亚洲存款转化为投资的有效机制。决策者、监管人员以及市场参与者主要透过亚洲债券市场计划,合力发展区内债券市场,但是成果不会立见。我们预期资本市场融资最初将涌向风险较低的既有项目,让银行融资能够改作用于新建开发项目。

多边机构将发挥关键作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传统机构以及新开发银行(又称金砖开发银行)和拟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都没有足够资金独力填补基础建设融资缺口。但是这些机构可以凭借其信誉,为当地实体发行的基础建设债券提供担保,从而调动亚洲资本,服务亚洲发展。

发行当地货币计价的基础建设债券,并由大型多边机构提供大额担保,可谓一举多得:既可以筹得修建道路、桥梁发电站所需的资金,又可以创造更具深度、流动性更佳的债券市场,私营企业可利用此市场筹集资金投资于基建改善所带来的新增长机遇;既可以消除潜在的货币及期限错配风险,又可以为亚洲的老龄化人口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长线投资选择。

所有基础建设方案的第二大要素,就是透过公私营部门合作来善用私营企业的能力及信誉,这种合作可增进公共利益,造福整个社会。作为回报,私人投资者可获得可靠的长期投资回报,而且相关投资协议可依法强制执行

亚洲经济联系的发展要快于实体交通网络的发展。因此,亚洲需要对区内各地间道路、铁路及港口进行升级,改善交通网络,进一步打通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基础设施不足,会阻碍亚洲实现持续强劲增长的目标,但若处理得当,反而可为一系列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将资源输送至高速公路电网及港口兴建项目的金融与法律架构,会继续为基础设施改善带来的新一轮增长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