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步骤」从营养标示算总热量 过年吃零食不怕胖!
农历春节即将到来,食药署为了让民众了解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热量,特别请来台北马偕医院营养课课长蔡一贤,教导民众以简单「3步骤」聪明看标示。她提到,民众常只见外包装的热量标示,而忽略了每个包装含有的份数,进而在热量陷阱中越吃越胖。
包装食品营养标示格式分为「每份及每100公克/毫升」和「每份及每日参考值百分比(%)」2种计量方式。蔡一贤表示,许多民众以为外包装上写的每份100大卡,就代表吃下肚的总热量,却忘了一包里面含有4个小份,全部吃完总热量高达400大卡,建议民众在食用前看清楚标示,才能清楚计算总热量。
卫福部食药署2015年修正食品营养标示,规定业者除了需写出每包所含的份数外,还要将热量、饱和脂肪、糖等标示在外包装。
▲吃零食忽略总热量!做好「3步骤」不会越吃越胖。(图/记者严云岑摄)
为了让民众更了解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热量,食药署预计在下半年发布草案,鼓励业者将每包产品含有的总热量等标示清楚,并与百分比资讯做对比,以一天2000大卡为基准,让民众快速知道自己所摄取食品的营养占在一天总摄取量中,占多少百分比。
蔡一贤说,营养标示的目的不在于告诉大家「如何吃」,而是要告诉大家「你到底吃进了什么」,过年吃零食前,只要做到「确认份数」、「留意热量」、「明智选择」等3步骤,就能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食品,避免增加健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