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生物多样性减损 全球面临的下一个危机

与冠状病毒相似的疫情肯定会再次发生。过去30年间流行病数目及多样性均不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注意到逾六成全球传染病属于「人畜共通」,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也是如此。而全球连结性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带来高密度的生活方式森林砍伐增加、人口迁徒气候变化等,都令传染病发展成「人畜共通」的趋势加剧。

这些人畜共通疾病的出现,往往与生物多样性减损有关。虽然疾病起因仍待商榷,但伐木、采矿及修筑道路所造成的毁林、城镇区域扩大及野生动物交易等情况,使人类更接近那些本来相距甚远的动物物种。病毒有机会触及大量的同质生物系统(即78亿人和超过300亿头牲畜),并能轻易迅速地传播开来。

人类在追求增长和繁荣的同时,并没有让生物多样性得到应有的重视。据估计,占地球所有生物仅0.01%的人类,已造成83%野生哺乳类动物及一半植物的消失。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时(往往是因生物多样性减损所致),便有机会触发灾难性事件经合组织和世界经济论坛都将生物多样性减损视为未来10年间的五大风险之一(不论是实现机率还是影响来看)。当然需一并考虑气候变化,但生物多样性值得更大的关注。

生物多样性的经济效益

根据估计,全球每年产生约125~140兆美元经济价值在某程度上是依赖于大自然,超出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的1.5倍。这类经济价值源自食品生产(如作物授粉)、饮用水净化防洪及气候变化减缓(如碳封存)等。

若是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置之不理,便会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成本。破坏特定生态系统(如红树林泥炭地和热带森林)以挪至农业和其他用途,会带来相当于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亦即约47亿吨二氧化碳,令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剧。(单单亚洲便排放19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53%)

生物多样性也同样影响粮食安全。自工业化以来,平均物种丰富度可能已下降了三成,这对生物圈的所有贡献者—包括基因、物种族群、生态系统以至生物群系都带来威胁

需订立目标

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不少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报导,但一个同样重要的国际承诺—「10年爱知目标」(旨在保存全球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却似乎被大众忽视,相关期限将于本年底届满。2020年欧盟生物多样性策略看来也落得同一下场

问题部分症结在于「生物多样性」概念本身就有很大的多样性,大家较难订立明确的计量方式或单一具意义的目标。相较之下,巴黎协议带出全球平均气温升幅限于摄氏2度的讯息,明显简单得多。

现在正好有机会对「爱知目标」的失败作出补救。在2021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大会于昆明召开之前,有关方面在今年稍早发布了新的生物多样性框架「零版草案」,当中提出与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相关的五个长期目标,而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将取决于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和科技因素的变革

经济及投资启示

生态系统受损有助于造就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海水淡化就是为了应对淡水日益匮乏的方法;生态旅游、有机食品等也是类似的例子。在设法遏止生物多样性减损的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及数据有可能掌握不少商业机遇。

最值得留意的重点是,应对生物多样性问题—就像ESG(环境、社会及企业治理)投资一样—未必会对经济成长或财务表现造成局限。就能源使用及废物管理等采取更高效的方针,未必会减少就业机会

据初步估计,向「大自然有利(nature-positive)」经济的转型(如透过再生农业、资源密集度较低的粮食生产、紧凑建筑环境或设计循环模式等),或会于2030年前在三个社会经济系统(即粮食、土地及海洋使用;基建及人造环境;能源及采掘业)中,提供10兆美元的年度商机及3.95亿个职位—因为大自然是一项能够带来再生回报的资产。

生物多样性可能无法为线性世界观所理解。系统性缺失可能不会事先显现,但(就像金融市场「肥尾事件」)(编按:指因不寻常事件造成极端行情)会造成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