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双周刊/生技飙股金脉地图 发掘下个台积电
生技医疗股价指数正不断改写历史新高,产业市值在5年内翻涨了3倍以上,达4600亿元。这个最有机会的新兴产业,成了当红炸子鸡。不但有大批海外专家们陆续回台,同时也勾起了企业大老板的创业热情。
今年元月以来,才两个多月时间,兴柜新药股宝龄已从四五.二七元涨到一八七元,涨幅超过三倍;而新药股指标基亚,则从当初挂牌的二十三元,涨到二三一.五元,足足涨了十倍。如此惊人的飙升速度,说明了现在新药股的疯狂热潮!
的确,相较于台湾科技产业只剩下苹果概念股在独撑大局,这些年生技医疗股的快速崛起正好重燃投资人对台股的热情。也因此,二○○七年才编列好的生技医疗股指数,早已突破金融海啸前的水准,不断改写历史新高至一八○点。生技医疗产业的总市值,也从当初编列指数时的一千五百亿元,到目前的四千六百亿元,五年来涨了三倍有余。
日盛投顾总经理李秀利表示,分析一个产业是否跃升主流趋势,可以直接观察IPO(首次公开募股)挂牌比率。由于随着世界各国都力挺境内生技医疗业发展,新药公司自去年开始在当局政策与资本市场的力挺下,成功扮演台湾IPO新股挂牌的主力部队。根据统计,去年总计有十二家生技医疗公司挂牌上市柜,并有十六家公司新登录兴柜,家数创下历年之最,无疑是生技医疗产业的大丰收年。
新药产业 台股新亮点
上市柜家数频创新高,多档冲百元
就如同永丰金控董事长何寿川在TRPMA(台湾研发型生技新药发展协会)时表示,一二年是台湾新药元年!但在何寿川说这话之前,早已有许多聪明投资人先行布局,因此,才正刚处于萌芽阶段的台湾新药产业就已经见到台微体、基亚、糖联、智擎、安成、宝龄、浩鼎等多家公司的股价冲上三位数。面对股价的快速暴涨,让许多投资大众不禁要问,还没赚钱的新药股会是下一个太阳能产业吗?
一家位于迪化街的证券公司主管陈宗伟观察到,今年以来生技产业很热,投资大众询问度也很高,只要是券商办的生技讲座总是座无虚席,台下热情的投资人积极了解生技相关知识。但问题是,真正敢买生技股的人却几乎没有:「那些新药公司根本没有赚钱,怎么可能会好几百元,一定都是炒作。」这几乎是许多投资人心中直觉的答案。
从历史经验来看,生技股的大涨并非头一回,○七年编列生技医疗指数时就曾大涨过,一○年也曾出现一波强弹升势。只是过去的生技股主要由医材厂及健康食品厂组成,在没有真正高技术门槛的生技医疗领军下,生技股表现总是昙花一现,这也是目前投资人不信任生技股会大涨的原因。
第一金投顾研究部经理人宋豪麟分析,现在市场绝大部分的投资人看待生技产业最大的问题,就是用科技产业的评价模式套用在新药股身上,于是怎么看都是不合逻辑。简单的说,两者产业经营模式完全不同,当然评价方法也不会一样。
例如,科技产品进入消费性时代后,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关切的是营收数字;新药产业正好相反,药的生命周期非常长,医生开药有一定的惯性,一颗阿斯匹灵诞生以来,可以用好几十年,到现在还是热销。所以,新药开发是漫长的,评价焦点并非在公司是否赚钱,而是未来新药的成功机会,一旦成功了,药的收益至少十年。
然而,这些新的投资观点对于投资人来说,很难被接受,这也是为何当新药企业股价大涨的时候,会被误以为是炒作。
然而,深入研究生技产业的投资人可以发现,这一次台湾生技产业热门的内涵,已和前几年不同了。过去虽然被称作生技股,但其实很少有生物科技的成分,绝大部分是健康食品厂商、老牌的学名药厂及部分医材所组成的,通常大涨的时间都是发生大灾难的时候,例如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禽流感或是大地震、风灾后的防疫等,那时候的生技产业并没有真正的高科技成分。
而在这两年生技产业中加入了许多生力军,像是原料药厂需要的专业化工、有机化学人才,以及熟悉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或是欧美药厂查厂流程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带有成功经验的海外专家回台投入新药领域了。
日盛投信新台商基金经理人林明辉,是国内早期就布局新药股的经理人,他就以近期在经典赛表现出色的中华队,巧喻台湾的新药产业。他认为,目前台湾新药股就宛如中华队一样,或许和国际大药厂相比,台湾新药产业环境还不够完整,资金、人才都还差一截。但这一回,不断的具有像是大联盟成功经验的王建民、郭泓志等旅外好手与赛,自然获胜机会大增。
林明辉说,这一波确实有不少重量级生技界人物,包括了药厂经验、新药开发成功经验,钻研某个技术平台,或在美国和FDA打交道二十年以上的专家级人才投入,这在台湾生技股中是前所未见的情况。
例如,何大一就是在爱滋病领域的权威人士,现在和台湾中裕一同努力开发爱滋新药。马海怡和詹维康是Syntex药厂一手建厂的灵魂人物,现在则是回到台湾神隆,投入原料药领域。
这群专家从海外回来,将自己擅长领域带回台湾,复制他们过去在美国制药的成功经验,让台湾新药产业和国际间快速接轨。这也难怪这阵子资本市场对新药产业如此兴奋,正因为有着国际专家的领军,让投资人对新药产业有了梦想,只要能够成功复制美国经验,台湾新药公司的成长性将难以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