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好大方!特休假多4倍 老传产转型幸福B型企业
图、文/今周刊
世大运甫落幕之际,「B型企业亚洲年会」接着在台中展开。这些参加年会的企业,不论国内外,都追逐着相同目标──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企业。
B型企业的「B」指的是「benefit」,不同于传统《公司法》要求企业经理人只能为股东服务,B型企业强调企业须对所有利害关系人尽责,重新定义商业的成功。这趋势正在迅速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240家B型企业。
但是,这样美好的企业,真的有办法在台湾生根吗?事实上,今年台湾已有20家企业通过「B」认证,数量居亚洲之冠。8月31日,来自全球各地,五百多人聚集在台中的「B型企业亚洲年会」,这些国外宾客来自南美洲、澳洲、韩国和日本,大家心中都怀抱同样的疑问:为什么台湾可以独步亚洲?到底B型企业能为台湾常被批评「唯利是图」的企业环境,带来什么改变?
B型企业是由美国非营利组织「B型实验室」(B Lab)发起的全球性认证。这项认证关注五个面向:公司治理、员工照顾、友善环境、社区扶植和客户影响力。
企业先在网路上回答完约两百多道相关题目,之后再经由专员访谈、文件审核等,过程甚至可能长达一年多。五大面向合计满分200分,80分合格,且每两年要重新审核一次。
「B型企业和传统的慈善事业不一样。它不只是要捐钱,还要建立起足以永续,又对社会友善的商业模式。」参加年会的澳洲上市公司Silver Chef执行长葛法拉(Damien Guivarra)说。而B型企业就是用严格的审核过程,验证每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将「公益」、「永续」、「福利」等模糊概念量化。你说公司节能、对环境友善?请拿出电费单证明。你说公司用高价向小农采购?请拿出发票。你说公司对员工好?专员会抽问每一部门的员工!
特休增四倍 吸引年轻新血
「那都是国外的好东西,台湾人没那种福分啦!」台湾第一家传产的B型企业,嘉澎塑胶副总经理王政彦回忆,两年前刚接下家族事业的他,向公司宣布转型为B型企业时,老员工就用这句话反对,不愿相信有传产企业能做到。
王政彦不死心,和所有员工沟通「B型企业」理念,并从小地方开始做起,包括绿能采购、将工厂的灯全都换成节能的LED灯、落实资源回收、垃圾减量等。为了让理念贯彻整家公司,连员工KPI(关键绩效指标)都按「B」认证的评分项目重新拟定。
最特别的是,《劳基法》规定,任职满半年员工,一年有3天特休,王政彦一举增加至13天,他满足地说:「虽然人事成本因此增加两成,但也吸引更多热情的年轻人加入公司,甚至有硕士、博士愿意来面试。」只因为「想看看我们这家传产小公司是怎么成为B型企业。」他说。
不把获利视为唯一目标,看起来似乎很傻,甚至不符合《公司法》中要求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的规定。所幸,台湾《公司法》也因应这股风潮开始修法,要将这样共益的精神入法。B型企业创造的新企业价值,说不定正是台湾当下最需要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