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周刊/企业型政府 不与民争利
对于政府的运作,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官僚」!应该是很多人的共同答案。为了取代官僚制、建立政府新范式,有学者提出「企业型政府」,将企业家在经营中追求的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和力求完美服务的精神,以及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科学管理方法、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带进政府运作中。但这是让政府摆脱高高在上、蹒跚迟缓、过于集中、官僚僵化的包袱,运作得更有效率,以及彰显公部门的能力,并不是要把政府当作企业来运作,跟民间企业或人民抢资源,若是如此,不就是与民争利了?
但现实就是发生这样的情况。例如台湾几个法人单位,长期以来就存在这样边际模糊的疑虑。首当其冲的就是资策会,被不少民间企业和民众批评政府资助法人效果不彰。另一个则是工研院。这两个单位成立其来有自,早在四十多年前,由时任行政院长的孙运璿与政务委员李国鼎所推动,成立两大研发法人,赋予工研院以扶植硬体产业、资策会以扶植软体产业的政策使命,让台湾能成为「科技岛」。
但在《富比世》杂志(Forbes)公布的2017年全球科技富豪榜中,挤进百大榜的台湾三人,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广达董事长林百里,以及大立光创办人林耀英,都是硬体制造业,和美国前三大富豪分别是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以及脸书创办人祖克柏相比,都是软体产业龙头,相差甚远。
资策会于是被质疑无法成为台湾软体及资讯服务业的推手,不只如此,更直指其透过承揽政府包案成为台湾最大的「资讯公司」。
这问题沉疴已久,政府辖下的法人组织僵化问题,总是为人诟病。日前在经济部主导下,要全面启动法人革新,厘清包括工研院、资策会、贸协等十六个政府法人的定位与任务,同时要以四年时间投入五十亿经费,推动跨法人合作,在与民争利部分也会有所调整。真心期待政府的革新,但也担心是否又沦为另一个口号。
政府并非营利事业单位,政府以全民纳税钱补助的法人更不该与民争利,而是要为民兴利,成为产业发展的后盾,进而带动台湾经济成长,这个界线模糊了,就失去成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