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不再谈忠诚度! 「无雇主时代」生存守则

▲根据麦肯锡报告零工经济翻转劳动市场,影响遍及各行各业,就连高端金融服务也出现外包趋势。图为伦敦金融街。(图/摄影骆裕隆

文/李雅筑你准备好迎接,没有雇主的时代吗?

因应Uber、外送平台业者兴起,让有别于正职工作的零工经济(Gig Economy)被大幅讨论,但如果你认为,零工经济仅牵涉司机外送员等低门槛的劳务工作,那就错了!

波士顿顾问公司今年发布「全球新自由工作者」调查,发现自由工作者已散布在科技、零售、金融等产业中,如金融业比例成长极高。

依据麦肯锡报告,美国和欧洲共有1亿6千2百万人是自由工作者,约占劳动人口的2成到3成。比如,Google在全球的临时工与约聘人员,已经比正职员工还要多。

什么原因,让大家更倾向抛弃老板,成为个体户

斜杠当道!不必正职,用专案媒合人才

首先,「斜杠人生」、「拿回生活主导权」等新职涯发展论述,吸引许多人加入自由工作者行列。「这心态会越来越强烈,」104人力银行资深副总经理钟文雄解释,这让年轻人选工作也跟购买基金投资一样,想因应个人偏好,组合各种工作内容

此外,对企业而言,人力媒合平台崛起,降低媒合成本,这让企业在面临缺工、劳动成本上升等挑战时,对正职工需求下降,反而转向与自由工作者合作

台湾行政院去年底统计,从事部分时间、临时性或人力派遣工作者有81万人,占劳动人口约7%,是历年高点。

无雇主时代的来临,将会如何改变职场?当公司正职工作职位变少,年轻人也喜欢用较自由的方式接案,公司会去修改组织设计逻辑,以混搭公司内外的人才。

过去,公司是用职称来划分工作职务,未来,将推出更多的「工作内容专案」以区分劳务,快速媒合工作者。

比如,品牌厂商想要深化数位行销,以前的聘用逻辑是招募一组行销团队;现在,公司可细分工作内容,比如「拍摄数位广告」、「举办消费者活动」,在人力平台找到更专业的自由工作者,然后让这些人与内部的专案经理合作。

把工作内容重新切分定义,已成为趋势。国内一家日系零售商,最近就在研拟发包相关政策,开始切分工作内容,让员工能认领自己喜欢的工作,额外按件计酬,未来也不排除与外部人力合作。

该公司总经理观察,不少年轻员工,拥有美术、拍片专长,却受制于原本职务框架,公司无法给予相应机会和报酬。他认为,「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主应该打破既有思维,懂得弹性运用人力配置。

企业文化崩解!头衔无用,员工不再假动作

当公司聘用大量自由工作者,甚至更极端的,让旗下员工都改为承揽制,过去企业标榜的文化和忠诚度,将受严峻考验

全球最大管理教育机构美国管理协会,对此感受尤深。2年前,为迎合零工经济趋势,旗下大中华区域的顾问,全部从正职转为按件计酬的承揽合作模式,如同美国既有做法。「一开始,双方都很恐慌,我们害怕无法控管员工,员工害怕被我们扫地出门!」美国管理协会大中华区总裁高维新说。

他解释,在转型阵痛期,双方都陷入过往的组织框架中,深怕失去彼此。但退一步想,随着职场和薪资水平越来越透明,企业忠诚度早就崩解,就连最强调忠诚度的日本企业,也不再提倡死守在一家公司;相反的,如今企业更该关注的是,如何增加彼此信任度,促进彼此合作。

他们的做法是,将工作内容确实细分,例如,规定服务客户的事前、事后工作,明定「好服务」的标准;在媒合顾问和评比成绩的过程中,不谈头衔,只看绩效。「对员工来说,公司是购买他的价值,不像以前雇佣制,可能会有人做『假动作』,现在一切很简单,把眼前工作做好即可。」言下之意,过往许多企业内,藏有难解的人事陋习,如今员工得靠能力争取薪水,他认为,这才是信任的基础。

但他也坦言,这是双面刃,为了抢到好工作,员工彼此关系可能更紧张,不适任员工,久而久之,被自动淘汰。

隐忧:不再学习!劳资互动变少,组织难成长

长期来看,零工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是,组织的学习驱动力恐怕停滞不前。

中央大学人力资源所所长王群孝解释,企业的学习轨迹,多数是从领导者和员工之间的互动而来,这让企业内部产生动态机制,可以一直演化变得更好。但当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崩解,随之而来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创造出新的成长路径。

王群孝认为,解决方式在于善用社群网络。他举例,台湾Uber司机、美食平台外送员都自主成立社群网络,他们交换工作状况、提升能力,还会约见面,满足归属感,等于是在既有组织外,创造学习成长机会;当企业与他们合作,也将受益。

目前,多数企业面对零工经济趋势,还在起步阶段。Google旗下的自由工作者,去年发起抗议,认为公司差别待遇,让外界反思:公司该如何与他们共处?一名管理顾问就提醒:「当公司只是把他们当成短期人力、甚至是偶尔拿来救火,他们的表现,也将仅是差强人意。」

未来,零工经济发展到极致,企业的两难在于,在享有弹性人力的优势时,会不会反而要负担更大的沟通和管理成本,丧失零工经济的意义?

这场变革,仍在持续演化。对企业来说,得扭转思维,重新思考人力配置和管理的新可能。而个人工作者也得更自律,懂得自我提升,避免被淘汰。未来谁能正视这场新时代带来的风暴,才有机会是赢家。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1668期。

【延伸阅读】

首度告白,儿时被霸凌换帖兄弟辞职挺他创业 张国炜:我喜欢交朋友,因为我很 lonely德国独家144小时追踪》那天,我们看着张国炜拿手电筒,躺在地上照「机屁股」

星宇航空的制服,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松?

买不起房子,不如出国玩、过爽一点...别在年轻时「伪富」,老了变「真穷」爱运动,34岁的她却罹患肺腺癌末期…胸腔内科医师提醒:出门请习惯多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