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地瓜农场经理人 平均35岁年薪上看百万
▲瓜瓜园二代邱裕翔(右2)串联老农和青农,做到产销一条龙,去年契作地瓜产量达3.8 万公吨,是全台产量最大的地瓜产销班。(图/商业周刊/摄影程思迪)
文/林淑慧6月14日,台南新化的地瓜加工厂会议室里,集结了上百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农民,瓜瓜园二代、生鲜部副总经理邱裕翔用着流利的台语,说明最新的契作合约条件。台下皮肤黝黑的阿公们,嘴笑目笑,眼尾的皱纹堆起来,像是不远处番薯田里,交错着的田畦。
瓜瓜园的契作户人数从2011年的200户,5年成长2倍,去年已赢得600户农民的心。要留住契作户,他们最关心的是合约条件,在他接手规画契作合约时,就把父亲的理念放大。他带着年轻人一同分析种苗、契作、种植到采收的各项农事服务成本,列出各项契作选择,让农民及合作团队可依其条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组成契作合约,让农民的获利得以增加。
「把生意做大,」除了指契作要有大面积规模外,邱裕翔想实现的是「大农」理想,他认为传统农业之所以弱势,就是因小农们不懂得团结和团队合作,他希望引进跨领域专长的年轻人,「把农业做成服务业。」
67年次的蔡政谋,前年加入瓜瓜园,之前他曾是统一速达的区经理,年薪破百万的他,擅长物流的流程管理,被邱裕翔挖角到瓜瓜园来,要借重其专长来管理、服务600户契作户。
当时,瓜瓜园已有人数45至50人的农事服务团队,要到云林、台南、屏东等地,协助地瓜栽培管理及采收,如果不做好产季调节,人力资源无法发挥最大效益,蔡政谋的流程管理专才,正好能为瓜瓜园建立制度。
当农村人力凋零,新血入行的速度,追不上契作面积的成长。面对管理难度,他想用更好的薪资福利,把更多年轻人带入农业,由瓜瓜园培训他们当上农场经理人。
5年前,民国78年次的曾庄群(阿群),毕业后在苗栗家乡打零工、玩阵头,看遍街头的人生百态。有天,他在网路上看到瓜瓜园的征才启事,想起父母的期待,让他下决心脱离江湖,离乡背井到台南,而瓜瓜园的田间管理员工作,是他重新出发的起点。
为了培养新一代员工,邱裕翔请来有40年经验的前辈康忠雄,教导年轻人农事知识。落地生根的阿群,足足花了3年时间,从拿锄头开始,学习田间管理的农业基本功。「老板说,进来要用心学,好好做,以后就是你的。」阿群说,邱裕翔的鼓励,让他看到人生新契机,更坚定认真学习的心,从播种、耕作、管理到采收,一步步累积实力。
已从产销班转型为农企业的瓜瓜园,前年在台南柳营承租了60公顷土地,正在规画扩大种植面积。他灵机一动,为何不让阿群带一队农事服务团去管理,养兵千日,这一刻就是练兵的好时机。
就这样,阿群成为瓜瓜园的第1位农场经理人,负责管理34甲的农地,但,一开始并不顺利。
前年的风灾,水漫过地瓜田,眼看收成全泡在水里。阿群心急的跟在康忠雄后头学看如何排水。康忠雄则凭着40年经验,在田地一角观察地形地势,走到田地低洼的一角,不一会就找到了田区排水孔,清除杂草、污泥后,顺利排水。原来,问题出在作畦的方向,没有顺着地势及排水孔方向,造成雨水无法顺利排除,「我又学到了宝贵的一课。」阿群说。
这样的世代传承,让年轻人缩短学习时间,少缴了很多学费,最重要的是创造全新的合作模式,让农村成为有机的组织,可以不断复制世代传承的模式。
今年5月,阿群交出产量大增六成的成绩单,还带了3位二十出头的同乡加入,成为农业的新生力军,让邱裕翔很欣慰。
目前,瓜瓜园已有5组像阿群这样的农场经理人团队,分布在台中、云林、台南和屏东,负责整合2千个田地、上百人的农事团队和运输车队,去年共生产超过4,300公吨的地瓜;在全家超商上架的夯番薯,就由它供应,去年热销超过1,700万条,创造上亿营收。
【更多报导 】
美国女婿看台湾:「住在这里」像天堂,但「在这工作」,真是一无是处
排队3小时吃一兰拉面?台湾年轻人心声:工作多做多累,下班不玩乐打卡不然要干嘛
名嘴癌逝,一个残酷事实:以陈立宏的案例,什么普通保险都帮不了忙!
低潮时花11天从台北走回台南...卢广仲一年后体悟:过好今天,可以为明天的自己打气
湿气排不掉,久了就变「脂肪肝」!中医师:2种食物别再吃,甩开湿滑黏稠的体内废物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