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产业创新并与陆合作抗韩流

图为2013年11月27日,第三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于28日于江苏昆山举行,时为经济部次长杜紫军(左)与江苏省副省长李云峰(右)会面。(本报资料照片)

截至8月底整体上市公司半年报认列大陆投资获利高达844亿元,不但较2013年同期的568亿元成长49%,更创下同期历史次高。此一数字高得有点令人意外,粗估约占上市公司上半年总获利25%,反映中国大陆仍是台湾上市公司获利重要来源。

上市公司大陆转投资收益情况,可归纳出几个现象。一是大陆投资获利依然集中在泛电子业,获利高达596亿元(成长119%),占上市公司大陆获利71%,显示电子业的大陆代工重要性依然不减,尤其大陆品牌下单量日益增加,成为电子业重要订单来源。

二是最晚开放进入大陆投资的金融、营建业,获利双双由亏转盈,分别较去年成长548%及263%是最大赢家。显示开放大陆投资政策确实为这两个产业带来实质获利。三是百货贸易和水泥业,大陆获利各成长236%及136%,是由大陆内需消费以及基础建设带动大幅成长。与大陆内需相关的电机机械产业、航运物流业大陆获利也分别成长72%及31%。

同时间,台湾上市公司大陆转投资亦呈现三大产业隐忧。在13类获利衰退或亏损产业中,制纸塑化电器电缆、钢铁、玻璃陶瓷,均属中国大陆产能过剩,正在积极整顿的产业。而食品、纺织观光餐饮业虽属内需,亦为大陆已成熟、本土崛起竞争的产业。尤其纺织、玻璃陶瓷产业自2011年以来大陆投资持续亏损,电器电缆由去年下半年至今也呈亏损。换言之,两岸传统产业无论内需或出口几乎已不存在分工关系,只剩下零合的竞争关系。上述产业若不能转型走向产品高质化、差异化以及品牌化,在大陆的处境会更为困难。

即使技术含金量高的电子业,在两岸产业竞合关系上也面临三个隐忧。一是中国大陆技术自主在先进技术的追赶,二是大陆品牌在供应链中的市场话语权,渐凌驾台湾。三是中国大陆与国际大厂结盟日深。

中国大陆每年对台采购面板数量高达2,700万片,但陆方六大彩视品牌则握有订价权,同时中国大陆也极力扶植本土面板厂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在电视面板技术和市占率节节高升,华星光电背后大股东还有南韩三星电子,陆、韩结盟对台湾两大面板厂也带来竞争压力。台湾过去依靠技术领先而攻占大陆市场,但大陆现在除了有专攻小尺吋面板的天马,华星光电和京东方也都布局OLED面板,两岸技术差距渐缩小。

在面板和半导体这两块台湾具传统优势产业,优势虽不致立即被追上,但不可讳言正渐渐松动。而在3C产品组装上,台湾所具有绝对优势,但陆方价格话语权亦高;如小米机既以低价取胜,代工组装利润必然遭侵蚀。过去台湾间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即接国际单,最终产品再销至中国大陆),但近年则是直接进入大陆市场,市场游戏规则是大陆说了算。

尽管两岸今年举行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达成30项合作,并无法改变这种趋势。说穿了,陆方具有政府补贴、大市场及全球最大代工基地优势。台湾技术再领先,仍要面对这个客观现实。两岸产业分工界线已模糊,高新技术产业竞合,是竞争大于合作,台湾必须要面对克服。尤其要关注陆韩FTA完成后,台韩在中国大陆的交锋将更白热化,其次台湾习与日方技术合作,但陆日不睦,已影响台湾在陆日系车厂获利明显下滑。

由长远角度看,台湾要在两岸产业稳住阵脚,有以下两个方向。

一是台湾要有两岸「利益共同体」观念。陆方所提两岸产业要优势互补,必须以合资、并购及参股方式合作,就是在建立「利益共同体」。

二是改变创新思维。技术创新台湾固然不在话下,但「原创创新」十分匮乏。例如,iPhone系列台湾供应链可配合各项新功能创新,但并不具备足以颠覆iPhone新世代智慧手机产品的「原创创新」能力,这正是「技术创新」与「原创创新」最大不同点

原创创新是市场的创造者,技术创新则是原创创新下的跟随者,台湾要改变技术创新思维,以中国大陆市场的基础,推动原创创新,才是将创新与市场结合的最佳策略。现在创新的能量都在中国大陆,台湾必须把握。

就「利益共同体」而言,南韩现正朝向这种模式加速在陆布局,陆资已为韩股的海外最大买家。就「原创创新」而言,南韩更远远超越台湾,台湾若再疑迟,未来的两岸优势将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