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减缓多囊肾病变恶化 台师大蛋白质药物实验有效
国人因药物滥用或饮食习惯不佳,常引发肾脏病问题,造成目前约有7万名病人需洗肾,严重影响生活品质。(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被称为「洗肾王国」,去年洗肾人口突破8万人,健保支出高达454亿元,其中遗传性疾病「多囊肾病变」所导致慢性肾衰竭,约占洗肾患者的5至10%,但却无药可医。台湾师范大学参与的跨校团队,耗时13年研发出重组的蛋白质药物,经小白鼠实验证实有效减缓疾病恶化,希望10年内进入临床使用,为治疗多囊肾病变带来曙光。
此项研究是由台湾师范大学、国家实验研究院国家动物中心及成功大学共同合作,台师大生命科学系教授谢秀梅指出,根据健保署公布使用最多健保门诊医疗费用前20大疾病,慢性肾衰竭高居第一位,去年全台洗肾患者已突破8万人,一年健保支出约454亿元,其中自体显性多囊肾病约占5至10%。以台湾和美国为例,这类病患每年耗损医疗经费分别约34亿台币和20亿美金。
研究团队成员之一、成大小儿肾脏科医师邱元佑指出,自体显性多囊肾疾病是相当常见的遗传疾病,盛行率约500分之一,全球病患约1200万人,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这个疾病是跨世代,遗传机率超过5成,以成年人居多,两侧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多数病患需依赖洗肾和肾脏移植来维持生命。
谢秀梅表示,研究团队将研发的重组蛋白质药物,注射至多囊肾疾病鼠体内,证实有效减缓疾病恶化,包括减缓囊泡生长及肾脏组织纤维化,进而延长寿命,从原本25天延长为170天,未来将进入大鼠实验,但若要再进一步到临床实验需要资金到位,推估约10年内可商业应用,希望这项研究可根留台湾。
此研究利用「蛋白质药物概念」开发出新的治疗药物成果,受到学术界重视,已刊登在国际肾脏协会专业官方刊物国际肾脏(Kidney International)上,谢秀梅说,比起化学合成药物,蛋白质药物的副作用较少且专一性较高,更容易通过临床试验,是相当理想的药物,更是全球生技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