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友」到底怎么分?一秒懂台湾常见6大竹笋
▲竹笋种类那么多,最佳笋友怎么分?(图/食力food NEXT提供,下同)文/黄宜棱
台湾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温暖潮湿,从北到南皆可种植竹笋,竹笋是台湾人常见的餐桌美食,也是每个家庭记忆中的味道。竹笋经常被称为竹子的孩子,因为竹笋正是从竹子埋藏于土壤中的地下茎所冒出的小嫩芽,而嫩芽一旦破土而出便会快速抽高,并在1~2个月左右后完全成长。在春天的雨后,经常可以看见大量的春笋冒出土壤,即为「雨后春笋」的由来。但竹笋的种类那么多,你分得清楚吗?
桂竹笋为毛竹属,是台湾固有种,采收期为3~5月,多栽种于北、中部地区,海拔300~1000公尺之间。身高约70公分,体型跟竹子一样粗,看起来瘦瘦长长的,带有黑褐色的斑点。因其纤维较多,口感略比其他食用笋硬,经常被用于炖、卤等料理,或加工制成笋干。
剑笋为矢竹属,是台湾特有种,采收期为3月中~4月底,特别在清明节前后45天为盛产期,多栽种于海拔300~1200公尺的山区,例如玉山箭竹。身高约50公分,体型只有手指般的粗度。口感细脆,常见于热炒店,因其竹身纤细坚硬,早期被原住民作为打猎用剑杆而得名。
麻竹笋为慈竹属,原产于中国,采收期为5~9月,栽种范围广泛,从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区皆可见,在台湾以南投竹山、嘉义大埔等地区栽种的最为出名。呈现黄褐色,身高约50公分,外型如交通锥,为竹笋中体型最大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尖端处可用于凉拌,中段则常被做成知名料理「竹笋炒肉丝」。
绿竹笋为慈竹属,原产于中国,采收期为5~10月,在台湾主要栽种于平地到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身高约20公分,外型呈现弯曲牛角状,体型较矮肥短,因其纤维较少,口感柔嫩鲜美,具有特殊的竹叶香气,常被用于凉拌。为台湾主要的外销品种。
乌壳绿竹笋又称为乌脚绿竹笋,为慈竹属,采收期为2~9月,多栽种于海拔300公尺以下,全台均有种植,但以云林县为大宗。身高约25公分,外型坚挺直立,体型为绿竹笋的三倍大,外皮具有黑色绒毛。具有丰富的纤维,口感香甜鲜脆,无论冷盘、炒食或炖汤都很适合。
孟宗笋外皮具淡黑色毛,为毛竹属,原产于中国华南一带,在台湾主要栽种于海拔150~1600公尺之间,主要产地为南投县与嘉义县,可分为冬笋与春笋两种。在11~2月,嫩芽从地下茎长出但并未突破土壤表面,此时采收的即为冬笋,是冬季少数出产的笋类,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笋」指的就是冬笋;而在2~5月冒出土面后则为春笋。由于冬季笋产量稀少,因此冬笋的价格较昂贵,其口感也比春笋更鲜嫩爽口。你应该要知道的食事台湾位于热带与亚带热地区,几乎一年四季,从北到南都可以种植竹笋,从春季的桂竹笋、剑笋,夏季的麻竹笋、绿竹笋、乌壳绿竹笋,到冬季的孟宗笋,你分得清楚吗?参考资料▶【竹笋】台中区农业改良场特刊 第 112 号▶绿竹笋主题馆|行政院农业委员会▶菜市场博物学(二)-秒懂最佳「笋」友本文由食力foodNEXT 【 竹笋种类那么多 最佳笋友怎么分?】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