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塑胶米」窜市面? 食药署打脸:不符合成本考量

网传塑胶米」窜市面食药署打脸:不符合成本考量。(图/示意图达志影像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日前网路影片流传,有些米不是种出来的,而是「塑胶米」在市场流通,让许多民众人心惶惶。但食药署澄清,自然生长米粒易有背沟与光泽消费者肉眼即可辨识,且使用塑胶制造白米不符合成本考量,民众无须过度恐慌。

食药署表示,有关网路盛传的「现代有些米不是种出来的」影片,系误导消费者以为市面上部分的米为非自然生产,而是「塑胶米」,农委会网站已有完整说明。

实际上,该则网路流传影片,应是聚丙烯(PP)塑胶粒的制程,反被误解为稻米;聚丙烯塑胶粒的制程是供作工业射出成型原料,用来回收塑胶再生利用,俗称「二次料」,对环保有所贡献

农委会农粮署对外说明,稻榖收获后经砻碾制成白米,每颗米粒形状会因生长特性而略有不同,胚芽缺口也大小不一,自然生长的米粒易有背沟,并具光泽,煮熟后具淡淡香气,柔软顺口,不易被假造,消费者以肉眼即可容易辨识,不致混淆。

另依据粮食管理法第14条之1第1款规定,市场销售之粮食,不得有内容物搀伪假冒之情形违反者迳处新台币20万元以上400万元以下罚锾,并按次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