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 不可承受之重
日前一起判赔三千万元的医疗疏失,引发医界与法界笔战。除医学会大老出面声援医师,卫生署还在几天前为此办了一场大型研讨会。但很可惜,病家心声及民众担忧,似在这波讨论中消音。我们愿意从几个不同角度加入讨论,以引发各界共商如何解决医疗纠纷。
医改会成立十年来,每年接数百件医纠申诉,看尽许多血泪故事。我们无意对这起早在九四年发生案件进行评论;但我们提醒,类似案件表面上虽暂由病家胜诉获赔,但历经七年旷日废时的审判过程,不知还要等到何时最终定谳后,病家才可能拿到补偿。期间漫漫长路,有的根本没拿到分文帮助,瘫在家的病人可能没有社会支援与帮忙复健,家人陪伴处理的过程中更可能没了事业与积蓄。期间的无助与辛酸,非外人所能体会。连我们接触过几位在自家医院不幸遭到误诊等医疗疏失伤害的医护人员或医师亲属,也都无法承受此等无奈与无助。
即便多年后拿到赔偿,病家可能都已赔上了青春或家庭,或错过了黄金复健治疗期。有的家属还说,根本不敢动赔偿金,因为这是家人的命换来的。连最后胜诉的一、二成病家尚如此,更遑论多数得不断出庭、得忍受等待审判过程不确定感煎熬的病家(对医师也是折磨)。
「想知道医疗过程哪里有问题」、「病人残病后的漫长照护怎么办」…是我们常接获的心声。如能透过调解等诉讼外机制沟通解决,又有谁愿意浪费七年打官司,追求极低的胜诉希望?那为何病家会选择靠诉讼解决医纠呢?说穿了,其实是卫生署并没认真帮忙病家,以及少数医界误以为病家只是要钱,认为只靠推动风险补偿等金钱手段就能解决医纠等因素所致。
医改会调查显示,医纠家属最想要的其实是了解真相与道歉,而非赔偿。但很遗憾许多医院沟通申诉管道「有沟没有通」或徒具形式,问题包括:窗口/程序雾煞煞、授权不足而流于形式(不管问什么,只提供制式回答)。甚至不愿拿出关键影像或完整病历、对医护人员下封口令的医院都还是时有所见。
此外,医界遇到他院医纠病人多吝于接手治疗,也不愿正面提供第二意见帮忙厘清。卫生机关对于病安争议事件也少协助介入调查,卫署医审会只接受法院委托鉴定,最后病家只好被迫选择诉讼才能获得鉴定,选择告刑事才能靠检察官取得屡要不到的病历证据。
卫生局调处服务也大有改进空间。有县市竟规定只调处一次、对医院不来束手无策,难怪有县市调解成功率挂零。卫生局只协调而不做调查或协助病家转诊、寻求社会资源协助等,更是问题所在。考量部分县市资源或专业不足,及卫生局与在地医院关系过密,或可考虑修法由中央统一规画协助,以提供结合关怀援助、行政调查与协调仲裁的服务。
我们虽然同意医师非万能,所以难免犯错,医疗也有不确定的风险。但我们提醒医界:事前一盎司告知,胜过在法院一磅的解释。期待医界不是只关起门来开会检讨学习错误,而是更坦诚公开地说明错误与检讨改进;希望下次医界大阵仗出来讨论医纠时,不光是声援,而能更具体讨论如何改善治疗照护流程,给病人更多信心与保障。
此外,立院应提案在医疗法增订政府对重大医疗疏失应有独立于卫生署之外的调查小组(以免卫署球员兼裁判卸责),公开根本原因报告以学习避免再错;并要求建立全面性的免责医疗错误通报,搜集原因并找出防范措施,别放任医疗错误成为「不能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