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路书街」荣景不再 黄开礼:我放手的时刻到了!
「世上没有千年的老板。」这句话,是某天我的东家跟人聊天时说的,记得当天我难得没有出外奔忙,正留在公司看送印前的书稿校样,旁边会客室传来东家与友人的闲话家常,忽然这一句话清晰的跳进我耳里,仿佛刻意对我放送,当下给我触电般的震撼。不知为何,一句普通的话语,对我却是大启示,我甚至将它当成日后经营事业的座右铭,时时警醒着我不可自满、自傲。当年有名有号的书店门市,主要卖自己的书。到了一九八○年代之后,出版与门市开始分道,出版社大都由文人、学者主持,门市则以连锁规模呈现,书类愈来愈多元,印制也更精美,出版业不再只标榜文化,而讲究设计、成本与管理,并着重在议题、编辑、包装与行销。这不同世代的思维,马上就要冲击重庆南路原有的生态。这年,一九九六年三月,台北捷运首条木栅线通车,交通动线开始改变了人流动线。回想日治时期,交通动线的改变使得重庆南路繁荣一时:日本人当年拆除城墙、重新规画道路,增加货运、客运流量,密集提升火车往来班次,促成台北车站交通人口流往重庆南路,也造就书街八十年(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九五年)的盛况。
▲重庆南路书街指标台湾商务印书馆搬家。(图/翻摄自台湾商务印书馆粉丝专页)如今,捷运造成交通动线的改变,却带走重庆南路的人潮。虽然一九九七年三月完成的淡水线通到台北车站,但台北车站是个大转运中心,经由它可以到达大台北的任何地方,人们不一定要在这里下车。重庆南路人潮逐渐减少,后来网路世界兴起,实体店面的销售管道渐渐式微,终于加速启动了书店的关店潮。当然,读者不再到重庆南路逛街,还有其他因素。新兴的连锁书店书类规画有致、柜位设计新颖、冷气空调舒适、光线照明、动线效果良好;一般旧式书店门市不仅空间凌乱、书柜陈旧、照明幽暗,也不敌连锁书店一网打尽通吃的大规模进书与效能管理。读者买书的行为从「需要」演变至受到诱因而购买,出版社提供的产品也开始因应市场需求,以业务为经营导向。
过去书店是被动角色,现在连锁书店完全突破因循,以行销策略与创意和出版社谈降价或折扣,成为全方位的文化百货卖场。总之,重庆南路的书街荣景不再,印证了我心底铸刻的「世上没有千年的老板」这句座右铭。千禧年之后,书街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餐厅、珠宝、服饰、旅馆,我坦然面对这命运的逆转,毕竟世代一定会交替,是我放手的时刻了。
●作者黄开礼,一九三六年生。十六岁时,正逢仓皇迁台之大陆政商贵胄抢进重庆南路,因缘际会进入上海人经营的书店当学徒。有幸参与并见证重南书街自百废待举至百花齐放的美好年代。个人从一无所有,到五十岁拥有门市大楼,至六十七岁结束事业,半生劳苦,因书而贵,与书街半世纪的兴衰同步。于是回忆旧时光,将书街荣华岁月化为文字,与读者同享。
●作者心岱,鹿港人。十七岁到台北求学,即以散文与小说的发表,成为知名作家。目前已出版著作六十多本。一九七四年,她投入人文与自然两大系列的报导文学,是台湾为环境保育与文化资产保存工作呼吁催生的第一代作家。曾蝉联两届时报文学奖首奖。一九九二年,担任「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二○○八年退休,回归专事写作。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有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