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荣/年终大扫除 经济学告诉你如何「断舍离」

钟文荣/科普经济学作家资深产业分析师

传统上,过了农历十二月廿四日的送神日之后,清囤与年终大扫除应该也告一段落,家家户户也会清出一些本不该留的东西,开始准备过年的活了。

人们可以趁着新年大扫除,扔掉自己不要的破鞋破椅。(图/记者林懿捷摄)

但我始终搞不明白一件事,为什么平常日不打理掉那些本不该留的东西,非得要等到年终大扫除,才一股脑儿清理掉呢?

清理与不清理的选择,却可是大大考验一个人的理性

行为经济学上就有答案

囤积是一种行为偏误

我平常本来就有清理的习惯,今年的年终大扫除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断舍离的情况发生,但是望着满满的衣柜,总是有几件衣服是十年未曾再穿过的。

我也曾想过,不是身材不复当年,而是衣服旧了、黄了、风格不对了,这些因素一加总起来,才造成我十几年未曾再度穿过的结果。

我以为自己服膺的经济理性,本不该有这些不理性的情况发生,但到头来,我还是发生了「禀赋效应」与「损失规避」这两个行为偏误。

曾经拥有的「禀赋效应」影响

行为经济学上指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时,他对该物品价值评估要大于未拥有前,白话说就是曾经拥有比未拥有还来得更有价值。

这实在很矛盾,就拿我回收的那几件衣服来说,有好几件打折裤在十几年前是很走复古流行风买的,但问题是中年后身材有点走钟,早已改为直筒裤来掩饰走钟的身材。

▲随着年终扫除到来,人们也开始清除自己家中的囤积物。(图/无印良品、特力屋提供)

按理,这几件打折裤的价值,基本上是负值才对,又为何还一直挂在我的衣橱里呢?

曾经拥有,就是这回事,这不就应了行为经济学上的「禀赋效应」吗?

我相信很多人大扫除时一定会清出很多依依不舍的东西,舍的话就丢了,不舍的话就继续囤积,但究竟为何不舍。

终究还是因为「损失」这件事,毕竟这些都是用钱买来的。

「损失规避」那你舍不得

行为经济学提到的「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指的是人们面对同样数量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白话说就是拥有一件东西时,获得的价值感会低于失去的价值感,照理快乐与失去的价值应该是等值的,但偏偏失去会更痛!

▲人们的衣柜中可能充满了各式过时衣服,却不知道如何清理。(图/记者陈建宇摄)

衣橱里的那几件过时的衣服,不管再怎么碍眼,曾经拥有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些衣服很有价值感。

而当我起心动念想把这些衣服回收,损失的感觉竟然还高过拥有时的价值,这不仅说不通而且还很矛盾,当清理掉这些衣服后,心态上感觉如释重负。

避免「沉没成本」的谬误

趁着年终大扫除也同时复习了「禀赋效应」、「损失规避」两个行为偏误,这也同时让我想起一则甘地故事

有一次,甘地乘坐火车出行了,当他刚刚踏上车门那刻时,火车正好要启动,一不小心,他的一只鞋子不慎掉到了车门外

就在这时,甘地索性脱下了另一只鞋子,朝第一只鞋子掉下的方向扔过去。

作者认为,那些早该进资源回收车的衣服,对自己而言不就是「沉没成本」,对当前没有任何价值。(图/无印良品、特力屋提供)

见到此状的乘客好奇的问他问什么要这样做,甘地却回应说:「如果一个穷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拾到一双鞋,这或许对他是个收获。」

甘地的选择就是不选择掉了的那只鞋子,他选择的是甩下另一直鞋子。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对甘地而言,甫掉下的第一只鞋子,除非他跳车,否则已经无法挽回了,对他而言那只鞋子就是「沉没成本」(Sunk Cost)。

我那些早该进资源回收车的衣服,对我而言不就是「沉没成本」,对现在没有任何价值,同时也无法影响未来,可不是吗?

热门点阅》

台湾办公室一日生变 美国挺不敌盖亚那变心 外交粉专:进三步退一步

李克聪交通违规举报量惊人 除分析违规原因 政府还可「这么做」

► 全球COVID-19疫情未见趋缓 绿委何志伟疾呼医院评鉴再暂缓一年

► 少康中兴曲兆祥/少康进击韩总逆袭 国民党权力结构地动山摇?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