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内阁制】施正锋/宪政改革调整为内阁制的想像
▲笔者认为从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大体把行政院长当作自己的执行长;尽管有内政归阁揆、国防外交归总统的不成文作法,一旦政府出事、或挫败,终究还由阁揆下台负责。(合成图/记者李毓康、林敬旻、张君豪摄)
蔡英文总统在大选期间承诺进行宪政改造,民间宪改团体同意阶段性进行,不过,船过水无痕,双方都假装没有这一回事,免得提起来大家尴尬。倒是赖清德在辞阁揆的记者会上有感而发,主张即使是在双首长制之下,部会首长应该国会议员出身才能接地气,被解释为青睐内阁制。其实,在苏贞昌担任民进党主席,异于民进党传统的总统制宪改立场,也曾经倡议内阁制,不过,他当时并未说明为何还要大费周章民选一个没有实权的总统。
早先,台北市长柯文哲被问到是否支持内阁制,他没有直接回答,只说现行双首长制怪怪地、没有效率。前总统马英九则以为,应该仿效目前的地方政府,由总统向立法院负责。近来的宪改讨论起于高雄市长韩国瑜抛出「总统兼阁揆」的构想,被讥为草包;马英九建议干脆将行政院并入总统府、由总统直接对国会负责,看法相近。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则偏好内阁制,理由是不必接受立法院质询的总统权力太大,允诺当选后两年内会完成相关立法。
宪改工程宛如医疗,必须先有正确的问诊,才能进行合理的病理分析,最后才可能开出有效的药方,否则,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有可能变成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中华民国宪法原本是双首长制,经过1997年的修宪,总统任命阁揆不用国会同意,已经远离双首长制。从陈水扁、马英九,到蔡英文,大体把行政院长当作自己的执行长;尽管有内政归阁揆、国防外交归总统的不成文作法,一旦政府出事、或挫败,终究还由阁揆下台负责。
究竟目前是总统、还是阁揆有权无责,大家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至于宪政体制的偏好,看来是执政党喜欢总统制、在野党力主内阁制,不分蓝绿。如果不可能着手通盘的宪改工程,也就是割掉行政院这块盲肠、走百分之百的总统制,或是将总统虚位化、采取十足的内阁制,一种作法是回归阁揆必须经由国会同意的宪法文本,另一种则是没鱼虾也好,让总统到国会报告国情咨文、或接受备询。甚至于考虑将阁揆虚无化,也就是总统兼任阁揆(见图)。
不管采取制宪、还是修宪的途径,宪政体制差异在于立法与行政分立与合并的关系:总统制强调相互制衡、部会首长不能兼任国会议员,内阁制要求两者合一、首长必须先选上国会议员;至于双首长制,最大的特色是总统民选、总理由国会产生,只不过在实际运作上,有些国家比较向总统制(法国、俄罗斯),一些国家像内阁制(爱尔兰、奥地利)、民选总统多此一举,也有总统与总理不断角力、相持不下的例子(乌克兰、波兰、斯里兰卡)。
如果要走向英国、德国、或是日本的内阁制,未尝不可保留民选总统,然后所有的权力都要归总理、由总理向国会负责。如果要进一步朝向美国式的总统制发展,就必须强化总统府办公室、虚无或废掉行政院。如果觉得比较习惯双首长制、认为总统总理双元行政无伤大雅,那就恢复国会对阁揆的同意权。宪政体制各有优缺点,总统制的基本假设是不信任行政权,内阁制强调行政必须取信立法,双首长制则希望民选总统搭配国会产生的总理。
总统制的特色是任期固定,却可能朝小野大产生僵局;内阁制对民意比较敏感,却可能政权更替频繁;双首长制则依违总统制、及内阁制,立法与行政权的关系较难确认。就政治人物目前的主张来看,郭台铭清楚表示支持内阁制,赖清德偏好内阁制、或倾向内阁制的双首长制;相对地,韩国瑜总统兼阁揆的看法,端赖是否赞同总统是否前往国会备询,如果否的化,就是实质废除阁揆、向纯粹的总统制靠拢,如果是的话,接近马英九总统府合并行政院的论点。
比较特别还是马英九的见解,尽管行政院并入总统府合乎总统制的运作,也就是试图化解双元行政的尴尬,有几分创意,然而,当总统向国会负责之际,虽然在地方政府行诸多年,国人不以为忤、见怪不怪,却已经不能算是传统的总统制,超越一般学理宪政体制的理解、以及事务上的运作,也就是权力所有者必须对权力赋予者负责。类似的作法是以色列曾经短暂尝试民选总理,然而,要是总理所属政党不是国会的最大党,怎么组阁?
热门文章》►积极对美输诚的蔡英文有不敢说的实话?
►按赞加入粉丝团,让你成为话题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