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内阁制】庞建国/台湾需要权责相符的宪政体制

笔者认为制度安排的演进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环境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政治势力较劲和领袖人物意志展现的结果。(图/路透社

●庞建国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

中华民国宪法》从1991年废止〈动员戡乱临时条款〉,增列〈增修条文〉之后,到目前为止,已经经历了7次增修。其中,6次在李登辉时代,1次在陈水扁时代。就政府体制而言,从《五五宪草》时代的接近「委员会制」;到1947年公布施行时的接近「内阁制」;到制定〈临时条款〉下的接近「总统制」;再到现行的接近「半总统制」,制度安排的演进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政治势力较劲和领袖人物意志展现的结果。

从我的学术本行国家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宪政体制安排,会把制度安排镶嵌在特定的历史脉络和社会情境中处理。从这个视角看宪政体制,并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安排,只有视个别国情需要而采取的制度选择。所以,无论是委员制、内阁制、总统制、或半总统制,都是时代环境的产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只有合用或不合用的判断。

不过,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宪政体制的安排,毕竟有一些基本的法理要求应该遵守,像主权在民权责相符、监督制衡等等。就此而言,我们目前实施的这部宪法,学界大多把它比拟为半总统制,但是许多评论认为它更像「大总统制」或「超级总统制」。其最主要的缺失,就是总统独揽大权,却没有适当的监督制衡机制。总统有权而无责,行政院长无权却有责,明显背离了权责相符与监督制衡的宪政学理

▲台湾竞争力论坛理事长庞建国出席「启动修宪走向内阁制」座谈会。(图/记者林敬旻摄)

所以,6/6上午的座谈会针对我国现行宪政体制的缺失设计了几个发言题纲。这些题纲包括:1.台湾现行的双首长制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导致「总统有权无责,行政院长无权有责」的怪象?2.是否应修宪改为内阁制?3.阁揆是否须由立院同意再组阁?还是应由国会多数党推荐阁揆人选?国会的议员是否能兼任或担任内阁的部会首长?4.什么时机修宪?修宪门槛高,通过的可能性有多大?

然而,我要事先声明的是,虽然在现有的几种宪政体制理念类型当中,我个人比较偏爱内阁制,本次的座谈会也是以「启动修宪,迈向内阁制」为主题,但是,并不代表今天的与会者都需要赞同内阁制,都需要支持修宪的动作。因为,有如前面谈到过的,从国家发展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宪政体制,并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安排,只有视个别国情需要而采取的制度选择。何况,现在所有当道的制度安排,包括以英国为代表的内阁制,美国为代表的总统制,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半总统制,目前都有点儿被民粹浪潮裹胁,陷入了施政无能或政府空转的困境

所以,请所有的与谈人不必受主题和题纲的限制,不妨「盍各言尔志」,尽情发挥,畅所欲言。

「启动修宪,迈向内阁制」座谈会将于6月6日周四上午10点ETtoday播吧直播

热门文章》►宪政改革调整为内阁制的想像

►按赞加入粉丝团,让你成为话题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