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内阁制】杨泰顺/引进内阁制 真合适台湾?

▲笔者认为独立机关应更确保独立性,如中央银行选委会、NCC、公平会等,避免主政者透过人事安排进行掌控。(合成图/ETtoday资料照)

●杨泰顺/中国文化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台湾总统一人大权独揽,不仅不必向国会负责,所属政党也难以发挥牵制效果。根据美国学者舒格特与卡瑞在上个世纪所发表的总统权力指标研究,台湾总统所拥有的权力,在将近40国直选总统中,排名若非第一也是第二,远在美国、法国等老牌民主国家之上。 历史告诉我们,大权独揽的总统,纵算是透过民主选举产生,也会有伤害民主稳定的倾向。

为了矫正总统权大却又不必向国会负责的弊害,有些忧国之士因此主张修宪,呼吁将政体改为内阁制,以集体领导取代一人天下,并允许部会首长可以平等地参与国会论辩。但这些主张者所构想的内阁体制,似乎只是1880-1920年间曾被视为民主典范的「教科书内阁制」。历经传播科技与后工业社会的冲击,原先的内阁制早已发生多次质变与调整,就连创建这个制度英国,也说不准现今内阁制应有的要素为何。欧陆许多国家自称采取内阁制,但体制与运作却与英国的原始模型大相迳庭。主张引进内阁制者,追求的又究竟是哪类内阁制?一旦引进,谁又能担保适合台湾水土

▲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泰顺于今日出席「启动修宪走向内阁制」座谈会。(图/记者林敬旻摄)

除了内阁制早已变种,今天总统制风貌也与美宪的设计大异其趣。故而,不少学者选择抛弃「总统制」或「内阁制」的二分法,因为两者老早在民主运作中浑然一体。李伯特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以「多数制」或「共识制」,替代传统的宪政分类,立刻受到学界的广大响应。根据李伯特的观点,政府单凭「简单多数」便可做成决策,可归类为「多数制」;而若政策必须与多方协商,取得共识的支持才能取得合法性,则称之为「共识制」。 此一分类打破了内阁与总统的框架,内阁制虽富含多数制的精神,但却可能在架构不变下,分享权力而成共识制;总统制虽强调分权制衡,但却可能因总统大权独揽而成为实际的多数制。李伯特的分析,着重的是权力的分享与决策的协商,而非死抱教科书的制度设计,相当值得台湾省思。

多数制政府着重多数主宰一切,决策效率固然较佳,但少数因失去参与机会,难免顽抗不妥协引发社会的动荡。故而,实施多数制政府必须有特定条件的配合,如社会本质和谐,政策的对立局限于经济社会议题,而非意识形态冲突等。依循这些条件,我们便不难理解,台湾透过多数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何以上台才百日便支持度骤降,显然在台湾这样一个分裂的社会生态,并不适合实施一选定江山的多数制,就算推出内阁制也是问题依旧。

台湾人不放心的既然是权力过度集中於单一总统,宪政改革重点便应是决策权的分散,迫使主政者必须透过对话与协商才能形成政策。根据此一原则,改革的重点应是增加国会议员人数,并增加比例代表名额,使得民意的参与更为完整;甚至可以加设国会的第二院,让少数团体也可以有发声的平台;独立机关应更确保独立性,如中央银行、选委会、NCC、公平会等,避免主政者透过人事安排进行掌控;强化国会的监督调查权,使多数制的总统无法为所欲为;政府应严格监督竞选经费保障选举公平性,也可介入政党提名程序,避免党同伐异

在这样分权化的改革原则下,总统是否有权无责,将不再重要,因为决策参与者增加总统自然被迫进行政策协商。以美国为例,宪法并未规定总统必须到国会进行国情咨文报告,但在国会分享决策的生态下,提出报告反成了20世纪后总统的年度大戏。在缺乏国家认同的社会中,内阁制针锋相对的运作模式,恐怕只会加深社会的疑虑。

「启动修宪,迈向内阁制」座谈会于ETtoday播吧重播

热门文章》►现行宪政运作的缺失

►按赞加入粉丝团,让你成为话题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