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乌鱼子走味

李武忠

乌鱼子向来是国人年节送礼的高档货,由于数量有限加以中国近年来买气旺盛订单不断拥入,让价格居高不下,今年过年民众想要吃美味的乌鱼子,恐怕需要付出较往年更高的代价

目前国内制作乌鱼子原料主要来自天然捕捞以及鱼塭养殖。过去台湾产乌鱼子以天然捕捞为主,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冬至前后,乌鱼会从中国大陆沿海经台湾西部到西南部做产卵洄游,给台湾南部渔民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然而受到全球暖化、洋流转变、海域污染以及两岸渔民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台湾乌鱼捕获量呈现大量减少的现象(2012年捕捞量为1328公吨),鱼塭养殖成为台湾产乌鱼子主要来源(2012年养殖产量为1664公吨)产量高达全国乌鱼总产量(2012年为2992公吨)近六成,养殖产值为1.89亿元占总产值(5.16亿元)的36.7﹪成为台湾重要的高经济养殖鱼种。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也有商人自国外进口乌鱼子以及原料在国内进行加工包装,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稽查,以免厂商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

台湾养殖乌鱼苗主要来自天然捕捞,养殖乌鱼技术经过业者试验研究机构努力研发改进已经相当成熟,所养殖出来的乌鱼子品质不亚于(甚至超越)天然捕捞乌鱼子,消费者接受度相当高。然而由于乌鱼不同于一般鱼类牠在出生数个月以后(体重约100克)才会开始性分化,因此养殖业者会在乌鱼还没有开始性分化前的幼鱼阶段使用添加雌激素(如乙二醇等)的人工饲料喂食,也有业者在接近成熟时会再给予一些补强的饲料,希望达到乌鱼全雌化,以便取出高品质

的乌鱼子。这样的作法在近日食品安全屡屡出包的情况下,也引发外界是否会产生不当药物残留的疑虑。对此学界间也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微量不会影响,也有学者认为非微量且会影响孕卵数卵巢变小等),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此种生产技术早有耳闻,应该拿出具体证据出面说清楚讲明白才能去除民众的疑虑,避免对整个产业造成不良的影响。根本作法政府应该先确定该技术的合法性,必要时将该项添加物纳入法定检验项目并定期公布检验结果以安民心,同时推动乌鱼子安全认证标章,让消费者可以做选择。此外,为避免药物使用争议学术暨试验研究机构可以参考国外其他作法例如运用生物技术多倍体染色体育种工程,产生全雄或全雌鱼苗,亦可采用将激素运用在种鱼身上以便降低药物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乌鱼系从中国大陆沿岸南下,大陆渔民在北方亦可捕获早期乌鱼但因卵巢尚未成熟,鱼体肉质松软,制作乌鱼子品质较差,售价自然较低,也形成资源浪费,其未来若能透过两阶段养殖以及引进台湾养殖加工技术将会是台湾乌鱼子产业的强力竞争对手,台湾政府及业者不能没有危机意识,应不断寻求技术升级

乌鱼子是渔民岁末年终的重要经济来源,被渔民戏称为「年终奖金」,政府除了应积极复育乌鱼资源外,对于乌鱼子的生产过程与加工更需严格把关加强检验,才能让民众享受到安全味美的乌鱼子。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