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揭密台湾渔业霸主
文/洪绫襄
赤道的艳阳热辣辣地晒得人晕头转向,却也在此时,海平面从单调的湛蓝,从远至近地躁动起来,一片片灰青色碎浪自海面下涌上,一旁伺机而动的远洋渔船也准备大展身手。领头浮现的是逃命的鲱鱼,紧接在后的就是渔船们的主要目标─鲔鱼鱼群,以最高时速40公里的速度冲刺吞噬,身形呈现流线浑圆的炸弹形状,最大的身长可超过3公尺、达4百公斤,鱼鳍在阳光下如军刀般闪闪发亮,景象至为壮观。当下渔捞长就要决定要不要追逐下网、从哪个方向下才能一网打尽?否则稍一犹豫,鱼群就又倏忽地失去踪影,消失在海洋深处。
这里是西太平洋上,巴布亚纽几内亚的外海,为世界鲔鱼产量最丰的渔场,也是台湾远洋渔业最重要的基地,时时都有渔船等待作业。由这座渔场孕育的一尾尾性格迅猛、被作家海明威誉为「鱼中之王」的鲔鱼,也是一条条的鱼金,50年来为台湾渔民创造了数百亿的财富,帮台湾赢得了各种世界冠军:船只数全球最多、特定鱼种捞捕量世界之最,还有网具生产巨擘金洲海洋、水产贸易龙头丰群水产,以及水产超低温物流顺亿与获欧盟认证的东和食品罐头。厚实的产业竞争力,连欧美日中等大国都得向台湾低头。
时至今日,远洋渔业占总体鱼业产值44%,「鱼类及其制品」仍为台湾最重要的外销农产品,2017年出口金额为15.99亿美元,前5大水产品中,就有4类由远洋渔业所贡献,又以鲔鱼最高,每年为台湾贡献7.06亿美元出口值,鲣鱼、鱿鱼和秋刀鱼也都是出口大宗,主要输出日本、泰国、中国。
习惯面向陆上经济活动的你我,往往忽略了台湾四面环海的优势。春夏之际,黑潮带着鲔鱼、鲣鱼、旗鱼洄游北上,秋冬时节,亲潮又推着鲳鱼、白带鱼、螃蟹南下,渔产丰富,因此自古以来,台湾近海的捕捞活动就相当活跃。
1950年代向日本取得渔捞及造船机械技术后,台湾的渔船愈开愈远,从台湾海峡一路杀到中西太平洋,70年代远洋延绳钓达到鼎盛,也因为近海无鱼,台湾抓的渔获都与大洋性有关。
从那时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把台湾列入六大公海渔捞国之一。
80年代,渔业野心勃勃地在全世界开疆辟土。那是台湾渔业的大航海时代:台湾以其优越的捕捞实力,以丰群水产为贸易代表直接和欧美品牌商议价,走出过去由日商支配的市场;船东们亦从渔获外销中赚到了大量美元,积极投资打造新船,从传统延绳钓船一举升级至大型美式围网渔船和超低温鲔钓船,版图扩张至大西洋和印度洋。
从鱼到业,背后是人脉和钱脉。从陆上视角来看,渔业产业相对神秘,特别是渔捞业务,公司不是家族企业,就是特定公司密集地交叉持股。澎湖渔家出身的隆顺集团董事长王顺隆解释,这一行虽然获利不错,但太艰苦,风险高,难以向外人道,都要爸爸带着儿子、大哥带着小弟才做得下去。…(本文节自财讯553期,详全文)
勇闯高薪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