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基改食品安全吗? 完整告诉你什么是基因改造食品

基改食品可能诱发过敏、伤害肝肾,甚至有罹癌风险。(图/东森新闻)

文/潘子明

2014年1月28日,我国政府基于民众的顾虑把原「食品卫生管理法」修改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其重点是把基改食品相关规定纳入法源,加强其管理。何谓基改食品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技术,把遗传物质转移或转殖入活细胞或生物体内,造成基因重组,使其表现出具外源基因的特性,或压抑其自身特定基因,使其无法表现的相关技术,称为「基改」。但不包括传统育种、同科物种的细胞及原生质体融合、杂交、诱变、体外受精、体细胞变异、染色体倍增等技术。

凡是利用基改技术对作物在基因层次上进行修改或重组,以达到例如增加耐逆境(抗旱、耐寒或耐盐)能力的特定目标者,或生产特定产物(如维生素A、离胺酸、脂肪酸、抗体)等,都可称为基改作物。而以基改生物(目前大多是作物)为原料所制造、加工、调配的食品,则统称为基改食品。

基改食品的生产现况全球基改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商业化后的19年中增加了100倍以上,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14年的1.8亿公顷。如果以这面积增加倍数评量,从1996年到2005年的10年内增加了0.5亿公顷,从2006年到2010年的5年内则增加到1.0亿公顷,从1.0亿公顷增加到1.5亿公顷更是只花了3年,也就是每增加0.5亿公顷所花的时间由10年缩短为5年,再缩短为3年,速率非常惊人。

黄豆玉米棉花油菜是目前全球基改作物种植的前四名,自1996年开始,种植面积由大至小依序是黄豆、玉米、棉花与油菜。基改作物中棉花籽与油菜籽都可用来榨油,黄豆与玉米则可经初级加工直接食用。其中黄豆大部分用来制备沙拉油,玉米则多用于饲料,少部分做为食品原料。

▲基改食品目前规定标示,民众则大多选购非基改食品。(图/东森新闻) 台湾自产的黄豆、玉米非常少,大多是进口的。黄豆平均每年进口量约有250万公吨,其中12% 是食品加工厂制造豆制品使用;13% 制成全脂豆粉,供饲料调整油脂成分;75% 用于榨油,剩下豆粕则供应饲料市场。

玉米平均每年进口量约为500万公吨,其中5% 经加工制成食品原料,如玉米糖浆,其他95% 则供应饲料市场。惟玉米糖浆的加工程度高,最终产品已不含转殖基因片段或所表现的蛋白质

国内基改食品的管理国内基改食品的管理由卫生福利部负责,管理内容包括:基改食品的查验登记、安全性评估审查、市场监测与标示管理。

基改食品的查验登记是依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21条规定:食品所含之基改食品原料非经中央主管机关健康风险评估审查,并查验登记发给许可文件,不得供作食品原料。国内基改食品的管理项目可大致分为基改食品的安全评估与查验登记,以及基改食品的标示两大项。

安全评估与查验登记台湾基改食品的安全评估是依照卫生福利部公告的方法进行,评估资料包括基改植物的描述、宿主植物及其食物用途、基因提供生物(可包括类缘种)的描述、基改方法的描述、基改的特征、安全性评估、抗生素抗性标识基因、在其他各国所认可及食用资料等。

尤其重要的还包括:新表现物质的毒性初步评估、新表现蛋白质的过敏诱发性初步评估等。这部分评估结果如不具潜在毒性物质或过敏原,才会核准。如评估不是如此,则需进行第二阶段评估,包括毒性试验与过敏原诱发试验。第二阶段评估如可以判定,在无安全疑虑情形下则予核可,否则驳回。若第二阶段评估仍无法判定,则须进入第三阶段的全食品动物毒性试验。如试验结果是正常则核可,如果是异常则予以驳回。

目前所有核可的基改食品都已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送审资料也因地制宜考量了台湾的特殊状况。例如台湾地区民众最常见的过敏是尘螨过敏,而当初审查某一产品的过敏反应时,厂商送审资料是美国最常见的花粉过敏数据,虽然这产品在全球已有16个国家核准,但因未送台湾最常见的过敏试验资料,所以仍遭审查委员退件。待厂商补上尘螨过敏试验结果,确认无安全疑虑后才予以核准。

基改食品查验登记由3个单位执行: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食品组主导食品安全审查与许可;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研究检验组从事检验方法开发与登记以及产品检验方法验证;基因改造食品审议小组由专家学者及消费者团体组成,进行科学性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资料审查。

业者须依上述安全评估方法进行安全评估,再把评估报告送交食品药物管理署食品组初审资料的完整性,如需补件会通知业者,待资料齐全后再送基因改造食品审议小组审查。同时业者须把基改食品检体送交食品药物管理署研究检验组确认产品检验方法是否可行,以便日后进行产品的抽验。如经审查产品安全无虞,且确认产品检验方法可行,会把资料汇送食品组并发给许可,如有疑义则请业者补件后再审。

截至2015年4月,总计审查通过81件基改食品,其中黄豆19件(单一品系14件与混合品系5件),包括抗虫、耐除草剂营养强化等特性;玉米59件(单一品系18件与混合品系41件),包括抗虫、耐除草剂、营养强化、耐旱等特性;棉花及油菜各为1及2件(都是单一品系)。

基改食品的标示由于基改食品上市至今约20年,虽然理论上依据安全评估办法审查通过的产品应安全无虞,然而为使民众有选择权利,卫生福利部仍要求只要产品中含基改成分,不论是完整包装或散装食品都应标示。

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第22条规定:食品之容器或外包装,应以中文及通用符号,明显标示下列事项:(1)品名。(2)内容物名称;其为二种以上混合物时,应依其含量多寡由高至低分别标示之。(3)净重、容量或数量。(4)食品添加物名称;混合二种以上食品添加物,以功能性命名者,应分别标明添加物名称。(5)制造厂商或国内负责厂商名称、电话号码及地址。(6)原产地(国)。(7)有效日期。(8)营养标示。(9)含基改食品原料。(10)其他经中央主管机关公告之事项。其中第9项是含基改食品原料需明显标示。

根据规定,包装食品、食品添加物或散装食品如含基改食品原料,都应标示「基改」或「含基改」字样。如终端产品已不含转殖基因片段或转殖蛋白质,则不受这规定的规范。非基改食品原料若因采收、储运或其他因素等非有意掺入基改食品原料,且占该项原料总重量3 % 以下,视为非基改食品原料。有关基改食品相关标示规范的草案,预计自2016年1月1日起依对象及品项分阶段施行。

基改食品的安全性把1996年基改食品上市后相关食品安全的报导整理如下:

基改马铃薯使老鼠免疫系统受到影响1998年,一位苏格兰研究人员在电视上表示,以基改马铃薯(转殖入天然毒素植物凝集素基因)饲养老鼠后,发现老鼠免疫系统受到影响。随后经检视其实验设计,发现问题甚多,这说法最后受到英国皇家科学院严格的批评。

▲基改食品对老鼠的实验,造成老鼠多重器官衰竭或提早死亡,为普通老鼠的2~3倍。(图/取自YouTube) 美国星联(StarLink)玉米事件 2000年,美国星联玉米为专供饲料用的基改玉米被发现混入墨西哥煎饼及其他含玉米的食品中,数十位民众反映因食用了这些食品导致出现过敏反应。然而经食品药物管理局及疾病管制局调查后,所得结论是:28个人确实曾发生过敏反应,但未能在这些人身上发现与过敏有关的特定玉米蛋白质抗体,也就是无法证实其过敏现象是因食用含星联玉米的基改产品所致。

塞拉里尼(Gilles-Eric Seralini)基改玉米使老鼠产生肿瘤事件 2012年,法国康恩大学学者塞拉里尼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发表〈年年春(Roundup)除草剂的长期毒性与耐年年春的基改玉米〉一文。文中宣称:老鼠在喂食孟山都的「基改耐除草剂玉米」两年之后长出一系列的肿瘤,其衍生肿瘤多重器官衰竭和早逝机会是普通老鼠的2~3倍。

据悉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年年春其主成分是用以除草的嘉磷塞,NK603则是孟山都生产的一种基改玉米,因其在玉米基因体中插入一段基因,因此具嘉磷塞抗性,作者把原本为期90天的毒性试验展延至24个月。

这实验报告经各研究单位公正讨论后,发现有下列缺失:(1)实验设计不符合科学标准,仅有一组控制组(10个样本),不符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标准(50个样本);使用老鼠是易产生癌病变的品种,试验动物数量过低,不足以区分肿瘤发生是否与试验相关或是偶发性;缺乏完整饮食制备与摄取资料。(2)实验结果不足以支持结论:完全缺乏肝脏或肾脏病理检查、肝功能检查、细胞色素活性等相关数据;缺乏任何有关死亡率或肿瘤发病率终点的统计分析数据;整个研究过程中缺乏剂量效应关系;无控制组老鼠生长情况。(3)研究的实验方法设计不当,不符合安全评估科学研究的品质:缺乏可信的实验数据以证明基改玉米会使老鼠罹癌。

该期刊总编辑于2013年11月28日发表声明:由于动物试验数量不足,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研究所用大鼠本来就属于肿瘤发生率较高的鼠种,因此无法排除实验组的高死亡率及高肿瘤发生率属于正常变异。因为实验结果无法令人信服,因此期刊声明撤回该论文

2007~2008年,日本东京都健康安全研究所的坂本博士等人以孟山都公司生产的基改黄豆再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经长时间(52及104周)喂饲含30% 基改饲料的老鼠并未出现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欧洲食品安全局(欧洲审查基改食品的单位)也受欧盟委员会委托,对塞拉里尼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评估,并在2012年11月29日做出最终评断认为:这项研究的结论缺乏数据支持;相关实验的设计及方法有严重漏洞;这项研究的实验没有遵守公认的科学研究标准。因此原在欧盟国家「NK603玉米是安全的评估结论」不需重新审查,这项产品可以继续贩售。到目前为止已有包括台湾在内的23个国家都做出同样的决定,更明白说明NK603的安全性无庸置疑。

基改食品安全性的公共辩论是非常敏感的议题,民众有权利获得正确的科学资料,而非迷失于断章取义、偏颇的报导,并因而陷于毫无根据的恐惧。科学实验必须确保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及结论的实事求是,才具有公信力及权威性。

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凡是通过安全评估上市的基改食品应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可以放心食用。目前绝大多数科学家共同的见解是:现今已上市的基改食品经评估确实是安全的。惟因这一新技术运用于食品的时间还不够久,所以仍需持续谨慎地观察。

目前有机食品业者对基改食品的反对声浪最大。以学者、官方立场而言,能有团体愿意为民众健康付出心力,监督政府严格把关,应是非常好的现象。美国加大教授隆诺(Pamela Ronald)等人于《明天的餐桌》(Tomorrow's Table)书封有句话,提出来与读者分享,也做为本文的结语:「基改与有机栽种……两种农业型态的明智调和,将有助于以生态平衡的方式供给不断增加的人口足够的粮食。」

作者潘子明 。本文刊登于《科学发展》2015年7月,511期,18 ~23页,以及《科技大观园-科技部》网站,经作者同意授权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