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昌明「大肠憩室炎」深夜挂急诊 医:这5种人最该小心
文/叶懿德
49岁艺人侯昌明日前半夜肚子痛挂急诊,经医师检查后确认是「大肠憩室炎」,还住院禁食了三天,让妻子曾雅兰PO文直呼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也坦言自己是第一次听到大肠憩室发炎,照片中的侯昌明则是手打点滴,脸色惨白。
大肠憩室,是大肠表层凹陷,形成坑洞状的结构,当粪便卡在这些坑洞中,就可能导致发炎并形成脓疡,严重甚至可能出现大肠穿孔,进而引发腹膜炎,一般来说较好发于年长者。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大肠直肠外科医师黄彦钧表示,40岁以下得到大肠憩室症的比例不到20%,但随着年纪增加,得到大肠憩室症的风险也随之上升,60岁以上可能有超过一半的机率会罹患大肠憩室症。
比较特别的是,大肠憩室症有东西差异,黄彦钧表示,西方盛行率高达45%,比例相当高,大部分都发生在左侧的乙状结肠,而大肠憩室症亚洲人的盛行率约15~25%,普遍发生在右侧的升结肠。
大肠憩室症主要和年龄有相当大的关系,但其实面对饮食西化,不少民众无肉不欢、蔬果吃不够,都会增加大肠憩室症发生率。黄彦钧指出,造成大肠憩室发炎的危险因子包括摄取过多红肉、富含脂肪的食物、纤维摄取量少、活动力不足、BMI过高等,研究也显示长期吸烟和大肠憩室发炎有关,「但最主要还是受纤维多寡、脂肪高低和活动度多寡影响。」
其实不少民众可能有大肠憩室症却不自知,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症状,或只会出现些许不适,如便秘、腹痛或腹泻等,不容易察觉。大肠憩室若是发炎,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发烧、恶心、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甚至导致脓疡、肠穿孔、肠阻塞或是廔管。黄彦钧提醒,「若是民众腹痛不能缓解,甚至伴随发烧,就要尽快就医。」
(图片来源:叶懿德制图)
由于东方人大肠憩室炎疼痛部位多在右下腹,不少民众容易会和盲肠炎搞混,医师表示,两者不同之处在于,盲肠炎除了腹痛之外,疼痛也会转移到其他地方,大肠憩室炎则是主要在发炎部位疼痛,但还是建议民众别自行判断,应就医交由专业医师判断,或透过电脑断层检查厘清。
若是憩室炎症状较轻微、没有出血状况,大多数病人只需要禁食让肠道休息、静脉点滴营养补充与抗生素药物治疗即可痊愈;若是病情严重已经到脓疡、穿孔、廔管或败血性休克的病患,则需要视情况进行引流或是开刀处理,切除病变的大肠憩室炎肠段。大肠憩室炎常见的并发症还有急性腹膜炎、肠壁周围纤维化、肠阻塞等,对肠道和膀胱都会造成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黄彦钧指出,通常民众在大肠憩室炎第一次发作之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3~5年之内会复发,另外三到四成的人偶尔还会有轻微症状,其余的患者则不会复发。但若有第二次发作的病患,大概只有一成不会复发,其他超过九成的人恐怕会断断续续复发,且第二次发作之后造成脓疡及廔管等并发症的比例高达六成,死亡率也倍增,「因此发生大肠憩室炎两次以上的民众,可考虑动手术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一般民众想要预防大肠出现憩室,可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起,黄彦钧表示,控制好饮食、运动这两个要素,排便顺畅就能降低憩室产生机会。
黄彦钧指出,虽然大肠憩室症和年龄相关,但长期久坐的上班族、活动量不足、饮食习惯为高脂低纤维的民众,或是 BMI过高、长期抽烟等都是发生大肠憩室炎的高危险族群,涵盖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医师也提醒要特别留意,应维持好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长期久坐的上班族是大肠憩室炎的高危险群之一。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若是已经有大肠憩室症的民众,建议要维持高纤维饮食、适当运动、减重、少摄取红肉、摄取足够水分、戒烟,能有效减少憩室炎的发生机会,让患者与憩室和平共处。另外,医师也指出,长期吃止痛药的民众,憩室炎复发的风险较高,应尽量避免。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肠道蠕动功能较差、有长期便秘困扰的民众,高纤饮食恐怕会造成更严重的宿便,最好交由临床医师判断。「如果吃进大量纤维,却没喝足够的水分,少了水分这一层润滑剂,粪便会变得又干又硬难排出,」万芳医院营养室主任魏宾慧表示,粪便停留在大肠过久,大肠还会将粪便中的水分再吸收利用,连带让粪便变得坚硬如石,这时若用尽全力排便,反而容易让肠壁肌肉受到压迫,引发疼痛、发炎,日久容易罹患痔疮、大肠憩室炎。
员林基督教医院营养师涂君蓓建议,不管是否吃了高纤食物,成年人每日水分建议摄取量为1500~2000cc(体重公斤数×30cc)。若夏天排汗量增加,水分摄取也要增加,才能避免便秘造成肠道压力。
延伸阅读:
急诊医师最担心的4个症状,你也要当心
「二尖瓣脱垂」99%没事,但如果你出现这5种症状,请尽速就医
4类「地雷水果」 空腹吃了恐腹痛、晕眩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