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杂志/流感塞爆急诊 乔到一张病床为什么这么难?
唉~那几天几乎从早到晚都在打电话,连吃饭时间都没有,」台大医院急诊转诊个案管理师李慧宁回忆两周前的情景苦笑着说:「你问我这段时间每天比平常多打几通电话?是多『几十通』啦!」
急诊转诊个案管理师(也称急诊协调员)是卫福部2015年2月开始试办的一项计划,由「急诊品质暨转诊提升计划」中的经费补助4家特壅塞的医院,聘任专职个管师推动院际转诊、改善病人无法分流的困境。
也可以说,李慧宁是全台大最光明正大、也最擅长「乔病床」的人。
分析引发这次全台急诊壅塞的原因,李慧宁说,今年流感疫情严重,中、重度的病人比起往年多,「尤其肺炎变化速度快,可能短时间内肺就全部被感染,」医师也不敢大意,碰上情况较不稳定的病患,也会倾向先收治住院观察。
再加上恰好碰上几波寒流,不少慢性病患急性发作,各地病床需求一时遽增。平时就壅塞的医院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可调度(下转)的病床,自然更困难。
病人最多的那几天,台大急诊室病床从检伤区一路排至走廊尽头、医护人员穿梭都得侧身通行,重症区内一度高达9位病人在等加护病房(ICU)。
「找到一张床为什么这么难?」
「调度病床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决,」李慧宁想了想这样说。
「大部分医院在找病床,还是乱枪打鸟,」现有医院资讯整合系统「不够好用」,光要找到一张真正可用的空床就得耗费不少心力。
目前,各医院急诊室若想寻找ICU空床,只能使用卫福部所建置的「紧急医疗管理系统」。但从平台上只能看见分科病房空床数,无法得知病床实际使用的状况。医护人员打去联系,常发现病床不是刚被占用,就是已预留给手术后的病人。
平台上也无从得知相关人力或设备能否支援。例如心脏科加护病房不一定有肺炎病人需要的呼吸器,医护人员还是得亲自打电话向对方询问。台大医院急诊部医师、急诊医学会秘书长颜瑞升谈到此次病床数争议也提到:「有些医院的床一看就知道是空的,因为它平时占床率不到一半,医院势必缩减人力。」
「打电话给有(空床)的说没床,反而没床的医院找到床,」 李慧宁说,到最后各医院还是习惯先打电话向邻近或熟悉的医院询问。
至于一般病房,则没有任何相关的资讯交流平台,只能主动到各医院网站上查看,但也不是每家医院都会提供相关资讯。
而且,这些工作繁琐,很难要医护一直分神联系追踪,问了几家没床也只能作罢。
但大部分医院平时交流有限,要在特殊时期立即相互支援也不容易。因为「转院」不是把病人送出去了事,而是两个医疗团队救治责任的接力。
李慧宁说,医学中心其实也不敢轻率将病人转出院,毕竟后续要是出状况,还是得送回来处置。因此,医疗团队评估适合转院的病人,通常是疾病较单纯或生命征象稳定的病患。
病家答应转院后,李慧宁就会开始寻找愿意接手的医院。为了确保病人获得完善的照顾,过去也是护理师的她还会亲自到床边观察病人的状况,确认病历与治疗纪录是否完整,再与下转医院的窗口交班。
「就算找到床,也得确定对方是否有能力收,」遇到较严重、复杂的病人,若下转医院病房资源少、或没收过类似病患,她也不放心把病人转过去。例如病人生命征象不稳定,需人力随时监测、即时给升压药、急救措施等,就得找到资源、经验较充足的加护病房。但单纯糖尿病酮酸中毒的病人,地区医院的加护病房几乎就都有能力收治。
有时候,则是医学中心评估可转,下转医院或值班医师不敢收。
「人家会预设医学中心的病人较难治,要是无法处理、出事了,谁来负责?」李慧宁说,此次流感期间,她曾问到一家地区医院还有加护病床,但对方一度犹豫是否接收。因为几天前才接到一位从其他医院转来的肺炎病人,后来病情恶化,需靠叶克膜(ECMO)急救。收治团队虽然后来顺利找到愿意收的医学中心,但也担心下次再有这类病人,是否能适时获得支援。
所幸去年开始,双方曾合作转诊几次,累积了一些信任感,台大也承诺病人若有状况一定优先收治,最后才终于成功帮病人「乔」到了安身之处…【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康健》209期】
【延伸阅读】
别让身体再次造反!「免疫疗法」全盘揭秘解决急诊壅塞最该做的3件事7关键,不让父母变急诊常客
详见《康健杂志网站》。※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