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6分钟「科技体适能检测」 体育署携手工研院订定新标准

体育署携手工研院推广6分钟「科技体适能检测」。(图/工研院提供)

记者姚惠茹台北报导

体育署偕同工研院设立体适能专案办公室,提出新型态的「科技体适能检测」,只要6分钟就能知道自身的体适能数据,今(26)日邀请知名有氧教练潘若迪说明科技体适能的发展沿革,分享新检测可降低一般国民体适能检测器材产生的许多误差范围,并提升检测的安全性准确度

体育署表示,国民体适能检测办理至今约有30年的历史,随着近年科技的演进,体育署为了让检测内容更「准确、有效、安全」,3年前携手工研院成立体适能专案办公室,着手研究新型态的「科技体适能检测」。

科技体适能不仅缩短现行体适能检测耗费的时间体力,还可由专业的国民体适能指导员进行民众个人数据分析,提供专属运动处方及推荐合适的运动场所与教练,并将数据上传至云端纪录受测者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查询个人体适能检测成果,可比对国人体适能现况值,了解自己的状况

工研院订定科技体适能检测标章规范,透过精准标准器材并运用联网技术推动全民体适能检测服务作为研究基础,订定各项新型态的「科技体适能检测」,试办至今已设立检测站扩及全台,已累积10万笔民众科技体适能检测数据,并整合于由宏碁所完成「体育云-全民运动资讯云端系统」,该平台透过云端技术整合国民及学生体适能检测大数据,提升检测效率精准度

工研院表示,有别于现行的国民体适能检测,目前正在试办中的科技体适能检测在各项检测项目上加入许多科技检测仪器,除了身高、体重、BMI等项目,在科技体适能中,改以身体组成分析仪器来进行检测,透过仪器检测躯干四肢肌肉与体脂肪比例,让受测者更能掌握自身健康状况

其中国民体适能肌力项目中的一分钟仰卧起坐则改为握力检测,更可以将受测者的肌力数据化,提供更详尽的运动处方建议,并为了强化心肺耐力检测项目的受测率与安全性,将国民体适能检测的3分钟登阶项目,改为渐进式原地抬膝踏步,透过穿戴式装置更精准监测心跳数值,并透过云端公式计算出受测者心肺耐力,也取消原有30公分登阶高度,让受测者更安全的检测心肺耐力。

体育署去年邀请获得运动企业认证的企业参与科技体适能检测,透过大数据分析检测结果,与一般民众的检测现况值作比较后,结果指出在握力、柔软度项目,企业员工都有较好的表现;躯干与四肢的体脂肪量项目,企业员工的数值也较低。

此外,企业女性员工在心肺能力项目的表现,明显优于一般女性民众,企业可透过此数据得知,若能积极鼓励员工培养运动习惯、打造职场运动风气,将可能有效提升员工体适能表现,让政府可依大数据分析成果拟定政策,符合现代大数据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