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通路「改卖高保障商品」保费收入将暴跌30%!政大教授彭金隆:销售争议会更严重

金管会祭出寿险最低死亡门槛政策,将于7月1日正式生效,引起市场担忧。(图/pixabay,示意图

记者杨络悬台北报导

今年7月1日起,寿险最低死亡门槛新政策生效,银行保险通路也不能再销售高利储蓄险,改卖高保障商品。面对新政策影响,寿险端与银行端有高度忧虑,且市场调查也显示,预估今年保费收入规模将大幅减少30%至50%;学者认为,在消费者接受度偏低、业绩压力高、且售后服务不足的情况下,未来销售争议将变得更严重。

金管会保险局为了整顿寿险业劝诱买高利储蓄险保单乱象,祭出寿险最低死亡门槛新政策,将于7月1日正式生效,是希望未来储蓄成分降低后,保户可以买到更多的保额,让保险回归保障本质,也让保险公司财务结构更稳健。不过面对即将上路的新政策,业者预估将重大影响寿险市场及银行保险通路。

▲金管会主委顾立雄。(图/记者汤兴汉摄)

国立政治大学银行保险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彭金隆表示,针对新政策的推动与后续影响,政治大学在今年1月对寿险业与银行业者进行意见调查,综整结果有几项重要发现,例如,即将实施的新政策,对于直接受冲击的银行保险从业人员看法两极,支持与反对意见相当,却对未来业绩一致悲观。

彭金隆说,目前市场已逐渐接受银行通路必须销售更多保障型商品的趋势,也有着高度的共识,但保险公司与银行也顾虑未来保费收入将受到影响,银行与寿险端超过7成的受访者皆认为,今年银行通路的保费收入规模会大幅减少,甚至会跌落30%至50%左右;受访者多认为,「新制度新商品」直接挑战消费者长期的理财习惯观念,也是市场预期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也显示,对银行而言,保障型商品中,较复杂的医疗险(如实支实付型医疗险、长期照护险等)是银行最不擅长的险种,而寿险、投资型保单、意外险保单与年金则销售障碍较低。整体而言,银行端销售保障型商品的意愿与能力仍有提升的空间。

尽管市场预估,投资型保单与债券型商品最可能取代储蓄险商品,但银行业者与寿险业者的看法仍有些分歧。彭金隆分析,国人爱买储蓄险,是因为银行利率太低;如果持续低利率游资去路仍是个问题。消费者对于商品结构调整的接受度也有待考验

▲国立政治大学银行保险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彭金隆。(图/记者杨络悬摄)

彭金隆认为,银行保险通路在新制度下,会面临「两大压力」,一个是业绩大幅下滑的压力,一个是通路转型的压力。消费者对新商品接受度有待观察,但银行业与保险业者对未来业绩悲观却一致,业者面对业绩下滑又要维持盈余绩效,经营压力确实不小。

距离正式实施还有4个月的时间,彭金隆表示,银行通路对于销售保障商品的准备程度仍待加强,必须进行更多的教育训练,因为保障型商品的后续服务密度远高于储蓄险;如何提升专业训练提升销售服务品质,避免过度竞争压力下导致消费纠纷,这些都是银行端必须努力,也是金融监理机关必须注意的重点。

另外,彭金隆指出,若未来销售过多投资型商品也有隐忧,一旦投资景气反转、投资下跌,保险公司与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强大的责难导致的商誉风险。

银行利息过低是储蓄险大卖的主因,如果这环境因素没有消除,未来资金的去路也值得我们观察。」彭金隆说,银行通路的保费大规模或显著减少,对寿险公司及银行业务面确实造成重大压力,因此银行保险商品结构与业务发展方向的大幅调整势在必行。

▲彭金隆表示,银行通路对于销售保障商品的准备程度仍待加强。(图/pixabay,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