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史瑞吉:KPI评估须改革 AI是辅佐企业最佳导师
文╱陈育晟、毛凯恩
谁能让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台新金控董事长吴东亮、台泥集团董事长张安平,以及鸿海、台达电、广达、华硕等大厂高阶经理人同聚一堂、专注聆听演说?
答案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数位商业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Business)研究员麦克·史瑞吉(Michael Schrage)。
2006年10月,在时代基金会的安排下,上述大老板到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五天密集全球化课程,其中史瑞吉的演讲〈管理创新危机:从科技策略投资创造新价值〉,让他们讨论到欲罢不能,足见史瑞吉魅力。
从小就对创新感兴趣的史瑞吉,1983年进入《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担任记者。在AI(人工智慧)尚未成熟的1985年,他就率先指出AI将改变世界。
1989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担任研究员,研究范畴从全球化到数位转型、AI,均不脱「创新」范畴。
30年来,他留下许多影响重大的著作,如《你想要你的顾客变成谁?》(Who Do You Want Your Customers to Become?)《创新者的假设》(The Innovator's Hypothesis)。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官网更称他在全球谈论创新的领袖中,是最具有创新思惟的一位。
7月17日,他应时代基金会邀请,来台分享最新研究——AI时代企业如何改变KPI(关键绩效指标)的评估方式,并接受《远见》专访,以下为精华:
《远见》问(以下简称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数位转型议题?
史瑞吉答(以下简称答):这几年来有不少关于数位转型的书。但数位转型的概念还是常被误解,很多机构只是把现有业务盘点以后,再数位化,就好像只把书从中文翻译成英文,这不是数位转型。
数位转型应该是改变组织和消费者一起创造价值的方式。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抖音母公司)做得不错,亚马逊、领英(LinkedIn)也做得很好。这些公司都在中国、美国,具有规模优势。
我认为,在数位转型中,台湾、韩国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无法发挥上述公司的平台(Platform)和网络(network)效应。我常把微信(WeChat)当例子。使用者可以为其他使用者创造价值,微信本身就成为平台,而这些使用者就构成网络效应。三星有很好的科技,但我不认为三星能发挥平台和网络效应。
但台湾别妄自菲薄,想想富士康,若不是台湾的创新者、企业家,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规模。
问:你在著作中提到,数位转型的成败,也跟企业如何投入研发有关?
答:我用IBM来说明。1993年,IBM面临空前亏损,曾在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担任副总裁的路易‧葛斯纳(Louis Gerstner)转任IBM的董事长兼执行长。当时很多人不看好,认为它会倒闭。于是葛斯纳在短短半年内裁掉4万5000人,还砍掉IBM研发部门,毕竟研发是一笔很大的成本。
我认为当时IBM的问题,在于他们有很好的研发人员,但研发和本业的距离太远。与其说它是个企业,不如说它是一所大学。研发要对企业的价值做出贡献。
过去企业强调砸大钱投资研发和创新,但数位时代中,这些研发将被更多小规模的实验与测量(Experiment and Scale)所取代,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优步(Uber)都是如此。
企业的平台和网络效应愈强,就愈能精算成本,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进行实验与测量。
问:数位转型会怎么改变企业KPI的评估方式?
答:传统KPI评估项目包括销售额、月销售额消长、留客率、客单价、每月新潜在用户、客户终生价值等,但要帮助员工更了解自我表现,企业还能怎么做?
你想想,当AI、机器学习技术变得更成熟,KPI本身也不断学习、精进自我,会发生什么事?我在研究中,常把这称为「大翻转」(Big Flip)。2016年机器学习技术还不成熟以前,KPI常由人为决定。但如今器学习可以提供依据,辅佐企业主管评估员工的KPI。
这套系统不会炒任何人鱿鱼,但它可以在主管处理关键议题时提供可靠、精准的资讯。这一定会是未来企业管理的模式。
问:建置这套新型KPI评估系统,是否意谓必须投入大量成本,更换现有的科技基础设备?
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而我会告诉你:不是!有太多公司提供云端服务,你可以从亚马逊、微软、Google、阿里任选其一。这些云端服务可大幅减少成本。
对广达、台积电这些公司,如何评估KPI也是营业机密。他们理应对此很保护,但如果他们要和供应链、客户合作,他们必须开放。他们要怎么画这条线?这会是个有趣的课题。
问:美国目前是否有应用机器学习到KPI评估的成功案例?
答:有几家公司,像是摩根大通(JP Morgan)、大通(Chase)、网飞,他们都使用亚马逊云端服务。有更多公司现正面临过度期,他们都知道必须数位转型,却不一定知道数据资产在哪里?要把这些数据资产分享出去吗?彼此态度的差异,取决于业态和数据的敏感程度。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8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goo.gl/5S7h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