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遭中捷天价求偿 后续合作埋阴影 中捷两根轴心 断了捷运产业发展?

中部民众苦等11年的台中捷运,试营运不到一周就故障检修。(图/远见提供)

让中部民众苦等11年的台中捷运,试营运不到一周就故障检修。124天后虽将复驶,但这起事件,却道出台湾轨道运输组织长年以来的沉疴,值得深究!

3月25日,台中捷运绿线睽违124天后,又疾驶在文心路的上空。

这条中部人苦盼已久的指标性交通建设,上路后横生波折。造成暂停营运的表面原因,看似单纯的机械故障,却因台中市府在此次事件中对北捷求偿,引发北捷内部不满,甚有传言指出,北捷对于是否承揽中捷蓝线态度转为观望。

北捷这声「不满」,不但让北捷在整起兴建案中,公亲事主,反倒更间接道出台湾轨道运输组织长年以来的沉疴。

中捷复驶,浮现更多矛盾

到底身为全台捷运经验最丰富的北捷,只是沦为「为人作嫁」的倒楣鬼?还是根本没有扮演好协助其他县市兴建捷运的重责大任?没有作好技术传承,扮演好将台湾推进捷运国产化的关键角色?……一声声的质疑,成为中捷案的番外焦点。

时间回到去年11月21日当天,中捷绿线戛然而止,中捷公司初判是车子故障,经察看才发现是联结器轴心断裂。当换上备品、希望尽快复驶之际,清洁人员又发现另一台厂内车辆,列车连通道异常塌陷,竟也是轴心断裂!

明明试营运前都有测试,两根轴心为何仅仅跑了4万多公里就坏?中捷惊觉事态严重,立刻将全部18辆列车的36根轴心拆开,通盘检查。

为此,协助中捷兴建的北捷机电工程处处长苏瑞文对外说明,「联结器通常六到八年大修时才会更换新品,承揽厂商日商川崎重工那端铁定出了问题!」

12月6日,台中市长卢秀燕决议成立故障委员会。经调查是「组装SOP」和「检修SOP」出问题,联结器轴心外部锚固座组装不良,后续安装时锁太紧,导致轴心无法灵活摆动,造成材料疲乏断裂。

124天内,北捷、中捷和市府前后召开20次委员会,全部列车换上新的轴心,北捷最终产出一份厚达10公分的事故鉴定报告书,最终由市长卢秀燕拍板决定3月25日复驶。

尽管中捷顺利复驶,但台中市府紧接着向北捷天价1.5亿元求偿,却可能导致让中捷另一条重要路线「蓝线」横生枝节!

北捷对中捷蓝线转趋保守

品管问题造成轴心断裂,使得通车延宕,谁该负责?

很多人直觉认为,中捷公司是业主,北捷是承包商,找来的零件供应商川崎重工出问题,当然是北捷要负责。这也是为何卢秀燕向北捷喊出需赔偿1.5亿元,甚至呛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然而,面对这笔巨款,北捷工程局仅回应将「代位求偿」。

原因在于,台中市政府与北捷之间,并非传统中的承包关系。台中市交通局和北捷工程局是签订行政契约,双方为平行的委任关系。中捷仅负责捷运营运,未介入兴建,因此明知道最该负责的是日商川崎重工,但中捷或台中市府均无法越过北捷向川崎求偿。

尽管求偿有理,但台中市府数次发言都将北捷视为「承揽厂商」,采取强硬态度,使得北捷上下感受不佳。苏瑞文直言,北捷协助监造中捷,并没有从中获得利益,却因川崎的过失,导致将面临天价赔偿,压力都在北捷身上。

后续双方在中捷蓝线是否有可能再度合作,苏瑞文打上一个问号,「我们态度转为保守。」

北捷「为人作嫁」有隐忧?

回归整起争议的源头,为何中捷当初会委由北捷营建?其实,背后掩藏许多历史因素和无奈。台中市交通局长叶昭甫解释,民国70年成立的台北捷运工程局训练了大批人才,在台北捷运的兴建上起了关键作用。

当初中央曾考虑是否要将台北捷运工程局、铁路改建工程局跟高铁工程局并为统一单位。因为台湾土地不大,若各地县市各自为政、捷运兴建的经验将无法顺利传承,叶昭甫指出,「愈有经验的人,愈能掌握工程设计的眉角。」

仿佛应验当年的担忧,看向如今台北捷运工程局的处境,在台北地区捷运几乎盖完后,可说是失去了舞台。

因此,若摊开全台各地捷运的监造、或者捷运局员工背景,发现台北捷运局的身影无所不在。

近年来,随着各县市每每要兴建捷运、组捷运团队时,就向北捷员工招手,也因着捷运兴建不易,各地也屡次将如此重责转包给北捷,让本应属于台北市的捷运局,承担了「台湾捷运总局」的重任

其实,北捷该扮演什么角色,早在2016年,台北市长柯文哲就曾倡议:「我想问一个关键问题,台北捷运花了纳税人7000亿来盖,到底帮了本土产业什么?」虽然当时这一番话很刺耳,却也很写实。

回顾台湾的铁道史,从1887年台铁通车、1996年北捷启用、2007年高铁营运、2008年高捷上路,以至于2017年的桃园机场捷运,以及今年即将启航的中捷,台湾其实拥有数千公里的铁道,但台湾至今仍像汽车工业一样,缺乏自主性的产业技术。

也因此,眼见着未来台湾预备再砸下上兆金额,舖设近千公里长的轨道,不少学者担心,届时这些经费恐都落入外国人手中,成为外国轨道业者的「殖民地」,国人只能分得一些细微土建工程,对台湾的经济,依然于事无补。

也因此,柯P认为应由中央成立「捷运工程总局」,将全台的捷运单位统整,建立「产业化」。

若能顺利「国车国造」、独立兴建捷运系统,台湾便不需仰赖外国技术,甚至还有向外输出的可能。而最有捷运经验的北捷,势必位居领头羊的角色。

因此,依合约来看,北捷看似无辜,但若依北捷在台湾的捷运产业的角色,似乎又难以不扛起重任。

中央「捷运总局」能成真?

再看回台中,未来台中蓝线的兴建,一旦北捷意兴阑珊后,尽管无法断言少了北捷就一定盖不成,但肯定会受影响。

台中第二选区立委陈柏惟表示,台中市区的特色就是道路系统发达,过去以为开很多路、会让交通变好,但事实证明并无明显改善,问题出在「民众车子愈买愈多、路却不会愈变愈大,反而更塞车,轨道运输才是疏通的关键。」

面对北捷对未来是否参与蓝线兴建的「保守」态度,叶昭甫说,「难免啦!北捷本来没事又被怪罪。」但叶昭甫依然希望北捷届时能协助蓝线的兴建。

不论未来台中蓝线由谁兴建,台湾轨道运输长年来的组织问题仍亟需解决。

其实交通部长林佳龙新北市长侯友宜、桃园市长郑文灿过去都表态支持成立中央层级的「捷运总局」「轨道部」等构想。

期盼中央不要再让各县市捷运公司各自为政,统一局处,加强推动捷运「产业化」的力度,也让北捷不再只是「为人作嫁」,能名符其实,扮演起台湾轨道运输的关键角色。

本文作者:冯绍恩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4月号418期》)

《远见杂志4月号4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