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疫情下的街坊众生相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挥之不去,台湾自诩防疫有成,解封后的暑假,知名景点随处可见报复性观光人潮,仿佛宝岛已对这只新病毒完全免疫。尽管陆续有离台的外国人在境外确诊,但指挥中心总能以「像极了爱情」的说词安抚国人!

防疫政治学太多玄机,还是观察与关心街坊商家动向比较实际。

先说巷口那家超商,过去半年,先是为了口罩酒精预购忙翻,7月开始又接下振兴三倍券的实体贩售重任。谁叫台湾人太勤奋,把便利商店开到全球密度第二(仅次于韩国),对政府而言,让超商扮演政策工具人「只是刚好而已」。

但如此一来,可苦了加盟主与工作团队。向来轮晚班的硕壮小哥,在口罩预购的热季,几度累瘫,不必刻意减肥,体重就掉了好几公斤,原本的长短脚走起路来就更跛了。

员工配合政策而血汗,加盟主日子也不好过。因为晚班工作量超负荷,店长被迫牺牲例休,昼夜补位的结果,伤筋动骨,肩颈手背布满磁力贴,仍得忍痛搬货上架,还要应付三不五时冒出来的奥客

当然,对于自称渺小、只是尽忠职守的店长来说,「疫」界人生还是有值得高兴的事,例如他力推的门市LINE群组成员数在半年间倍增至上限,除了有利于团购创造额外利润,还兼具疫情温度计的作用。自从8月初比利时工程师出境前被筛出染疫,群组里每天都有人敲碗,要求店长设法开辟新的口罩货源,即使在新货源无着的情况下,出声预约者就占了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一,显示民间的疫情警报早已自动升级。

再说街上开了廿年的干洗店,解封前业绩掉了三成,换季时需求稍稍回温,不多时又跌回三成。老板哀怨地说,店面是自己的,唯一的员工是儿子,一时的衰退或许还挺得过,但他就怕常客改变习惯,疫后也不回来了。我问:「何不趁机把店收了,改当包租公?」老板把目光瞥向儿子:「还不是为了他!」

说来微妙,疫前嫌干洗店工作太苦,一度想跳到外面开眼界的老板独子,在疫情期间,看到朋友有的放无薪假、有的被裁失业,突然庆幸自己有一间店面可以继承,从此不再提跳槽的事,老爸的退休计划也跟着无限期延后

最后是街尾的美容院,同样面临客人流失三成的困境开业超过卅年、经历多次变局老板娘却超级淡定。她说房东降了点租,刚好补贴水电费,没客人上门的时候,就多读书;这段日子,她在店里看完了十多本书,包括丹布朗(Dan Brown)系列套书。这位不用手机、在家不开冷气、在店里不摆电视的理发专家,更像隐于市的高人,只有在提到「最近好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客人,都不再出现了」,脸上才浮现因疫情而起的淡淡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