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辉/新媒体的长与短、软与硬、深与浅、快与慢

▲遇重大新闻事件,媒体大阵仗的采访画面。(记者赖郁泰/摄)

社长的新媒体聊天室

文/蔡庆辉

有人念了大学四年、研究所两年的新闻,然后做了一辈子的新闻工作,像我老婆,在某大报停刊后退休了。有人从来没有念过新闻,却做了一辈子媒体,像我,还在为新媒体的明天努力。

前几天大陆有一则有关新媒体的小新闻,标题是「新媒体人首高级职称」,新闻是这样写的:

昨天,首批65人获得数字编辑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2016年,本市首次组织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今后,新媒体领域专业人才也可以参与评定职称了。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本市2016年度成功举办了首次数字编辑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工作,以及首次数字编辑专业技术资格中级和初级考试工作,参加首次考试和评审人员涉及数字新闻编辑、数字出版编辑、数字视听编辑等不同领域,涉及央企、市属国企、民企等各种类型企业。

首次获得数字编辑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65人,普遍年轻,平均年龄40岁;来源广泛,其中38人来自非公经济,约占全部通过人员的60%;学历层次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比例高,基本都是业界顶尖人才。值得一提的是,高级评审一次65人通过,这也超过了传统行业的通过人数

不要酸我直接复制贴上、还用简体字,我是要呈现原汁原味的大陆新媒体发展。这个考试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显然大陆已把网路新闻的编辑、出版、影音编辑等,当作是一个专业技术,而且有高级、中级和初级之分。

▲媒体与蔡总统餐叙,仍不忘人物侧写及观察,随时发稿。 (图/记者季相儒摄)

新闻是门专业,它有一定的准则规范。但也因为它是门专业,愈是专业就愈固守那一定的准则与规范。而距离这一定的准则与规范愈远,就会被愈是专业的少数人鄙视,然后被愈是不专业的大多数人边看边骂。

而一般人也认定新闻就该是那个样子,所以常有读者会批评「这也是新闻?」,但对于「狂新闻」却是赞誉有加,对于无视版权的内容农场却是乐于分享。到底,新闻该长成什么样子?什么新闻该长?什么新闻该短?什么新闻要快?什么新闻要慢慢来?

我不太认同北京方面的这个「网路新闻专业技术」认证,但不晓得他考试的内容,我们就不便评论。但新媒体变化快速,表现形式、内容取向、读者喜好、科技应用,都会在一个「新」的明天发生改变,相信专业技术也会与时俱进。

上周聊到,不管是文字图像,还是影音,现在「媒体无边界」,不同的载体是不是都得把内容重新制作以适应虽然是相同的受众却在不同情境下使用而有不同格式的同样的内容?又文字、图像、影音如何作适切的配比以吸引眼球又能产生足够的广告空间以创造最高效益

其实还不只如此,还有软性新闻与硬性新闻的人力与资源要怎么安排?又怎么把硬性新闻写得够软好让挑嘴的读者容易吞食?又怎么把深度报导作浅显的呈现?要用短而快的新闻抢时效,要有超级长文好让爱分享以显示自己有深度的人的特殊需求,也要有「软硬适中、快慢符节、深浅有度、长短合宜」的很多很多稿子来满足众多标题读者。

好文推荐

蔡庆辉/美女野兽 新媒体的善变与弹性

蔡庆辉/有质有量有多闻 今年谁是会生金蛋的小奇鸡?

蔡庆辉/鸡蛋小鸡母鸡,你是哪一种?

蔡庆辉/两只网路神兽夹杀黑猩猩

蔡庆辉/大内容时代 媒体无边界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蔡庆辉,ETtoday东森新闻云共同创办人现任社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