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抗癌大进展!减轻副作用、提升标靶药疗效 首个研发成功案例

▲小分子抗癌药物传输系统「DBPR115」获美国FDA核准通过试验新药(IND)申请,成为国内第一个本土研发抗癌药物传输系统的具体成功案例。(图/记者林育绫摄)

记者林育绫/台北报导

国内抗癌症药物技术进展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新药研发团队,在经济部技术处科技专案支持下,研发小分子抗癌药物传输系统「DBPR115」,能提升标靶疗效、无副作用稳定度高、反应性佳,获美国FDA核准通过试验中新药(IND)申请,成为国内第一个本土研发抗癌药物传输系统的具体成功案例。

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张俊彦所长表示,DBPR115是目前「国内最好,在全球也属于领先地位」的药物。该药运用国际专利的技术,能有效地携带连结之药物至肿瘤细胞,提升疗效并降低副作用,适合国内以小分子药物为主的产业特性,且为市场首见(first-in-class)新药,与市售药物CPT-11相比,仅需20%用药量,即可达到数倍对大肠直肠胰脏肿瘤生长之抑制效果

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邹伦副研究员也分享,DBPR115经成功技转并完成临床前试验后,于2020年12月15日向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提出试験中新药(Investigational NewDrug,IND)申请,并顺利于2021年1月15日获美国FDA核准同意执行第一期临床试验,是国内第一个本土研发之抗癌药物传输系统的具体成功案例。

该技术是本土首个以小分子担任尊弹头的标靶性抗癌化合物,其以小分子胺化合物结合市售的抗肿瘤药物,达到传递并集中抗癌药物至肿瘤组织的功能,增加肿瘤中抗癌药物的浓度,提升药效且降低副作用。小分子胺药物传输系统除具备上述之特性外,还可增强所携带的药物的辨识之信号,亦倍增传输系统找寻信号的能力,使治疗效果更好。

相较于大分子的传输系统,小分子胺化合物制程稳定,且造成免疫反应的机率小,相对于生物制剂的优势更多,限制条件更少。综合以上优点,研发团队于技术移转后,共同推动研发成果产业化厂商承接后续新药开发工作。

开发新的药物传输与辨识系统,是药物研发领域中极重要的一部分,而成功地研发此药物传输系统,不仅能有效应用于标靶抗癌药物,也为药物设计研发开辟新的途径,为治疗重症疾病带来新的曙光

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在新药研发担任新药探索之上游研发角色,并延续至中游发展。于新研发时程长且所需经费庞大,唯有运用优越的上游新药研发经验,才可持续推动、产出成果,协助国内建立完善的整体新药发展体系

该技术计划于经济部技术处补助计划下执行,采新药与类新药的研发策略,利用整合性技术进行药物开发,将可提供国内发展生技制药产业的技术来源,更希望能透过具发展潜力研究成果,与国内生技业,一同将本土研发之成果与产品推向国际。

目前DBPR115已完成全球17个主要抗癌症用药市场的专利布局,已获专利国家包括中国民国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中国、澳洲俄罗斯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