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心脏要更强 中航动力募资100亿「强攻」涡扇-15
▲FWS-10发动机。(图/翻摄自凤凰军事)
特约撰述/飞行的女武神
被喻为中国发动机龙头的「中航动力」,近日传出拟募集上限10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这是该公司上市8年来最大的一次募资,背后凸显「国家集体输血,强化造血功能」的战略意义,连带使成立未久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受到关注。
为了集中力量制造更大更强的军用发动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于2016年8月28日成立,涉及航空发动机主机、传动和控制业务的上市公司如中航动力、航空动力、成发科技、中航动控、中航商用发动机等全部合并,成为中国第十二家军工集团。
出身中航系的中航动力(中航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长期来是中国发动机的重点企业,2009年借壳上市(上市前名为「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5月,整合了沈阳黎明(沈阳410厂、中航410厂)、株洲南方工业(下称「 南方公司 」)及贵州黎阳动力(460厂)等发动机厂,参与研发、制造「太行发动机」(WS-10/10A、B、C、D、G、H)和「秦岭发动机」(WS-9);产品范围则涵盖涡喷、涡扇、涡轴、涡桨和航模发动机等几乎全部型谱。
▼涡扇-9发动机(WS-9),亦称「秦岭发动机」。(图/翻摄自环球军事)
中航动力成立8年,这次10名定增多为国资背景,其中认购金额最大的是该公司新任实际控制人中国航发,其他还包括陕西航空产业集团、贵州产投、中航基金及中车金证等,其中中国航发拟以现金45亿元认购1.40亿股,该公司在两个月前成为中航动力新任控制人,而公司的组建,是为回应国务院实施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所作出的战略部署。
中国之所以用「国家队」的方式替中航动力注入「真力」,最主要原因是军用发动机的产值实在太高。2013年前后,中国军机正处于第二代向第三代升级换装的高峰,当年平安证券曾试着估算总体产值:假设一架三代战机价格为2800万美元,原装发动机占整机价格的25%,未来20年中国三代及相关战机达到3500架,一架飞机平均更换3.5次发动机,那么发动机需求就高达772亿美元。
▲▼歼-20匿踪战机预计未来将装配涡扇-15「峨嵋发动机」,下图为涡扇-15模型。(图/东方IC、大陆网站)
由于中航动力在发动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角色,加上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歼-20的强大需求,因此,最近网路上曝光未经证实的讯息指出,在WS-15核心机(涡扇-15,代号「峨嵋」发动机,中国第四代重型/中型战斗机而研制的小涵道比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研制后,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又名中国航空研究院624所,位于四川绵阳市,隶属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已将技术资料转给中航动力旗下的沈阳黎明和贵州黎阳动力,由这2家发动机厂竞标。
消息表示,由于沈阳黎明在2011年庆祝批产第四代发动机,而涡扇-10系列就有一个军用推力10吨,加力推力15吨的改良型研发项目,因此「谜团就解开了」;也就是说,涡扇-10B其实就是黎明试验涡扇-15的关键技术,进行大幅改良的涡扇-15第一阶段发动机,黎明做的代工,包括喷管,高温叶片材料全部来自624所给涡扇-15的技术,而黎阳的完整版才是「我们所知道的FWS-15」;推测参数涡扇-10B(或者说涡扇-15)第一阶段型军用推力10吨/加力推力15.5吨,FWS-15目标机军用推力12吨/加力推力18吨,推比由现在的9.5提高到11.7。
文章还分析,2010年12月21日,空军某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甘晓华被时任总书记胡锦涛签署通令记一等功,其实这就是因为涡扇-10B顺利交付,也就是说,歼20首飞的发动机在2010年下半年就已经完成了。(编按:《解放军报》报导如下:甘晓华跟踪发动机最新技术发展,提出国内自主升级某型发动机的研究方案,带领专案组实现发动机升级换代。)
▼涡扇-10B(WS-10B)发动机。(图/翻摄自大陆网站)
央视9月份曾报导,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皇冠上的宝石」,世上拥有核武技术国家有9个,有长程导弹技术的共5国,但是有军用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只有美俄中三国,但中国的发动机离全面自主并顶尖水准还有差距,是最后未攻克的工业堡垒,因此必须要加紧攻关。
综合消息显示,大陆的发动机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突破,用于歼-20的涡扇-15也加紧研发,且正在进行「高台测试」,由于技术含量高,资金需求大,所以中航动力在此时获得「输血」,一点也不足为奇。因为,除了考虑到国防战略意义外,一旦研发成功,除了可以实现「强军梦」,预期的获利也将十分可观。
小常识:
「中国航发」目前是中国第十二家军工集团,这代表着多年研讨的「飞发分离」战略终于跨出重要一步。其他十一大军工集团分别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太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太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子资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