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新药产业酝酿台湾下个股王

文/赖筱凡、林宏文

前言:10年前,台湾生技是最不被看好的产业,他们烧钱、创造的工作机会少、只能做「me too」产品;10年后,台湾生技成了最被看好的产业,他们还是烧钱,却靠着技术突破,台湾的新药研发实力,连全球都看见,台湾生技业,正要逆风高飞!

宏达电、宏碁的荣光已成过去,台湾电子业写下失落一页,台湾产业的领头羊该由谁来接棒?答案,在一桩私募入股案里。「我从回到台湾的那天,就是想做新药!」如果要举出台湾生技业今年最传奇的十大人物,他绝不会缺席--张东玄,台湾糖联董事长。

曾经,他的梦想是拿到诺贝尔奖,他留日拿博士,还在美国研究,一待就是十二年。如今,他的梦想是研发出一颗属于台湾的新药,卖房子资金,凭着一千万元资本,开始了他的追梦之旅。

新药本来就难做,更别提几乎是制药技术荒漠的台湾。然而,在他六十五岁这年,却为台湾生技业写下一页传奇。

八月六日,一则重大讯息震撼台湾生技市场,日本第一大药厂大冢制药决定以每股一百元,以私募方式投资二.七六亿元,取得台湾糖联五%股权,正式入股糖联。这是台湾生技业首桩国外药厂来台投资案,成了空前案例,更别说大冢制药是全球第十七大药厂,其销售的忧郁症药Abilify,在去年是全球第二热卖的药物

这天,张东玄等了十二年。

序曲 当日商来敲门……

一桩生技业的入股案,告诉了我们:原来台湾新药的强劲研发实力,连日本人都想投资。

「是大冢制药主动开了口,希望可以入股糖联,让双方的关系更紧密。」糖联财务长吕耀华说。这几乎是过去台湾生技业想都没想过的事,有这么一天,台湾生技厂的研发实力,强劲到让国外药厂宁可花高价,也要争取入股。

更别说是张东玄,因为六年前,连年亏损几乎将台湾糖联手上有的一亿元资金烧尽,那是他人生中的低谷

为了做新药,张东玄曾经卖房子筹资金,毕生努力都压在新药上,但二○○七年,眼看资金一点一滴耗尽,张东玄能募到的资金,全砸在新药研发上了,四处募资却碰壁,弹尽援绝。「我只能把已经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寄到全世界的药厂,看会不会有人感兴趣。」就像在垂死边缘挣扎似的,张东玄做出最后一搏

「前前后后,大概找了一百家药厂吧。」对张东玄来说,这一刻是他从未经历过的,从小读书一帆风顺,建中、台北医学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还争取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研究,进入业界工作,甚至在一九八六年被前总统府资政李国鼎找回来台湾,出任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生技中心)免疫组主任,他的人生就像启动了成功方程式一般,再顺遂不过。

可是,张东玄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这么低谷的一天,他寄出去给世界各大药厂的研究成果,却石沉大海,激不起一点涟漪。「小时候念书我很行,后来拿博士、做研究,我也很在行,我也知道做新药,没有『烧』个十年是不可能有成果的。」但当张东玄真正要面对功败垂成的那一刻时,怎么也不愿意接受。

张东玄是硬脾气的人,从一件事就能看得出来。那时,他已经从免疫组主任成了生技中心代理执行长,但台湾生技业赶不上电子业的高成长率,投资期也远比电子业长,在在都让张东玄抵挡不住外界对生技中心研发成果有限的质疑声浪,让他决定出走,创立台湾糖联。

这样对自我坚持的人,当面对人生中最大挫折时,却不得不拉下脸、弯下腰来,四处探寻糖联的一线生机。对张东玄来说,打从放下美国令人称羡的一切,决定翻转人生,回到台湾做新药,他已经不再是昔日那个怀抱着要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从去年在八种新药点燃的新药革命下(见《今周刊》791期),台湾生技产业又开启了新一阶段的「转骨」。当台湾电子业光环不再,生技产业里的新台湾之光,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当台湾糖联成为全球第一家开发出针对大肠癌抗原抗体用药的公司;当糖基生医研究团队有机会做出全球第一款摄护腺癌的疫苗;当台湾微脂体开发出第一个微脂体的抗癌药物;或许,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在介绍台湾时,不再只是全球九○%的笔电来自台湾,而是最有竞争力的癌症药物来自台湾,台湾生技业正在向全世界展现其惊人的进击力!…【全文请见今周刊871期 】

编按:本文摘自8月28日出刊之《今周刊》871期封面故事「台湾新药大进击」,同期内容除本文外,并有「洪基隆靠『一层膜』 让全球药厂找上门」、「中研院携手创投 摄护腺癌疫苗大突破」、「台湾首颗化学新药 造福全球洗肾患者」、「透视三大生技投资教父布局心法」等系列报导,更多内容请参阅871期《今周刊》。(尊重智慧财产权,如需转载请注明资料来源:今周刊871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