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2月「全身痒到抓破皮」 医说是好事!代表抗癌效果更佳
▲免疫治疗2月「全身痒到抓破皮」,医说是好事!代表抗癌效果更佳。(图/记者严云岑翻摄)
「我好痛苦!快把我逼疯了!」一名50多岁女性,罹患黑色素细胞癌四期,接受免疫治疗2周左右,皮肤开始出现红疹,2个月后转为严重搔痒,经常睡觉被痒醒,床单睡衣也都因抓破皮,留下斑斑血迹,让她一度想放弃治疗。皮肤科医师听闻症状后,告诉她「别放弃」,因为最新临床研究显示,出现皮肤免疫副作用,代表临床疗效越好,整体存活期甚至比未发生者多出42个月。
林口长庚皮肤科研究团队与美国史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跨国合作,回溯2014年至2017年间1983位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黑色素瘤、泌尿道癌及肺癌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285例发生皮肤副作用患者,其癌症存活期为62个月,而未发生皮肤副作用的1698例患者,整体存活期为20个月,间接显示出现副作用代表效果越好。研究成果已于今年10月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杂志》。
参与研究的林口长庚皮肤科主治医师吴吉妮表示,癌症免疫治疗引发的副作用中,皮肤副作用占比约3成,不仅最为大宗,也比其他器官系统的副作用更早发生。尤其是接受合并两种免疫制剂治疗的患者,发生率更高达7成,其中严重的皮肤副作用约占1至2成。这是因为免疫治疗发挥功能时,会启动病患体内的免疫T细胞开始攻击癌细胞,也会一并攻击皮肤细胞。
▲林口长庚皮肤科主治医师吴吉妮解释免疫治疗机转。(图/记者严云岑摄)
而不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导致不同的皮肤副作用,吴吉妮举例,像是类天疱疮副作用,大多发生于使用anti-PD-1/PD-L1类药物的癌症患者,而红色斑丘疹则是较常发生于使用anti-CTLA4类药物的癌症患者身上。因此推测,皮肤副作用与癌症患者的整体存活期相关,可能与癌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皮肤副作用的类型有关。
吴吉妮提到,大部份的皮肤副作用,约在治疗2周后出现,但痒感却会持续数月到数年,其中又以搔痒症和红色斑丘疹最常见,约各占三成。其他还包括干癣样、湿疹样、苔藓样皮肤炎等,以及零星的严重个案包括会在全身多处形成水泡和破皮伤口的严重药物过敏—史蒂文生.强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简称SJS)与类天疱疮。
▲林口长庚与美国跨团队研究成果已于今年10月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杂志》。(图/记者严云岑摄)
目前针对癌症免疫治疗引发的皮肤副作用,大都可使用含类固醇的外用药膏或系统性免疫调节药物来控制,研究发现使用特定的生物制剂也有很好的疗效。若经妥善治疗,大部分的皮肤副作用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望在一两个月内有很好的改善。
最后,吴吉妮强调,治疗皮肤副作用并不会影响免疫治疗的效果,病患应该安心接受治疗,才不会影响情绪及降低生活品质。而该名黑色素瘤女性病患,经过神经传导抑制剂治疗1个月后,痒感已从3级降为可接受的1级,睡眠品质大为提升,也更有力气面对接下来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