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变黑...晒后要赶快美白?「6个防晒迷思」一次破解
文/陈俊辰 图/康健杂志
夏日阳光毒辣,防晒更要加把劲。有些真假难分的错误保养观念会害你花大钱防晒却白费力气,快来测验看看。
错。系数高低并不是关键,重点在于防晒乳有没有做到「防渗入」。
光看瓶身的SPF和PA数值,无法辨别防晒品对肌肤的影响。防晒剂(防晒成分)有物理和化学性之分,物理性是在肌肤表层形成反光膜,以反射方式减少紫外线对肌肤的伤害;化学性防晒成分则会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其不进入肌肤。
纯物理防晒品粉粒大,使用后大多卡在毛孔、渗入风险小;化学防晒品多含化学合成酯或环境荷尔蒙,可能引发过敏或皮肤病变,因此厂商需设计防渗入配方,利用大分子或高分子聚合物薄膜,将防晒剂阻挡在肌肤表面,避免被吸收。
购买前可先测试防晒品,保障肌肤安全:
1.先弄清楚是物理性、化学性或混合型,化学防晒剂比例愈高,防渗入愈重要。
2.在脸上试擦一点防晒乳,若感觉刺痛代表成分渗入肌肤,表示厂商未考虑到防渗入的安全问题,可放弃。
3.防晒乳涂在手背等15分钟,确定附著于肌肤后,用喷枪轻喷水,如果变成一颗颗水珠,表示防晒乳已形成防护膜;如果喷水后变白浊状,甚至随水流走,表示无法防流失、化学成分也渗进肌肤,少碰为妙。
(图片来源:pixabay)
错。先擦美白或抗老精华液,再抹上防晒乳才是经济有效的保养之道。
诉求多功能的防晒产品效果有疑虑,例如某些美白成分需在特定酸碱值才能发挥作用,和防晒剂共存时能否稳定、有多少功效都是未知数;更重要的是,保湿、抗敏、抗发炎、抗氧化等在皮肤表浅层就可发挥作用的成分,加在防晒乳里还能生效;但美白、抗老成分要深入皮肤才有用,如果用的是化学防晒、又考虑到防渗入的问题,额外添加的成分会卡在角质层,失去意义,因此不建议花大钱购买多功能防晒乳。
错。就算是去年的产品也没关系,只要善加保存、在有效期限内使用都有效。厂商为了宣传,常出现不符事实的行销话术,「去年的防晒今年无效」就是典型的推销手法。
美白或抗老化等高机能性活肤成分放久会失效,但单纯的防晒品不会,在期限内使用并无效力下降的问题。有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乳化分层、油水分离的现象,只要味道没变,摇晃均匀后仍可照常使用。
看情况。在防晒乳流失的状态下,确实每2~3小时就建议补擦;不过如果持续待在室内,没有戏水、大量流汗、不停擦拭的情形,没有必要时时补涂防晒,以免愈擦愈厚重。就算是强调清爽的配方,也会在脸上堆叠一层又一层保护膜,肌肤闷得透不了气,反而容易出问题。
错。晒太阳以后别马上美白,因为晒后肌肤细胞较脆弱,美白产品里复杂又多余的成分容易造成皮肤负担,尤其果酸或pH值偏低的美白保养品更先别用。较安全的做法是等待肌肤自然脱皮、完全修复后再美白。晒伤一般需3~4天复原,如果严重,约需要1星期。
错。其实防晒乳只要擦上肌肤立刻就能发挥效果,不用空等20~30分钟。只是市售防晒品多属于乳化性基质,需要一些时间附着到皮肤上;而且防晒乳质地较黏稠,能均匀分布在皮肤表面,防晒效果较好,涂抹量约是脸部和颈部各1颗花生米大小(每平方公分肌肤应涂抹2毫克)。
有人误以为SPF50的防晒品,用量只要SPF25的一半就够了,不只省钱、还不必涂太厚。但并不是涂一半分量就有一半效果,SPF50涂一半,效用大概只等于SPF7;SPF30涂一半只剩SPF5.5,难怪不少人擦了高系数防晒品,仍像虾子般晒得红通通。防晒乳不能省,建议用量一定要足够。
延伸阅读:
防晒可以用吃的!6类食物入列 咖啡一天喝「此量」能对抗黑色素瘤
防晒不等于防中暑!高温留意4种「热伤害」 严重恐致命
随身带暗红色阳伞、短发要注意耳廓等部位 皮肤科医师的私房防晒术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