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机场安检是求心安? 传奇密码学大师:别轻信物联网

▲IBM Resilient 技术长暨资安事业部特别顾问、哈佛大学伯克曼网路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 施奈尔。(图/商业周刊/摄影杨文财)

文/李玟仪

他在30岁出版让密码普及化教科书

在访问被CNN誉为「全球最顶尖的密码学家布鲁斯.施奈尔(Bruce Schneier)之前,我们很容易开始联想各种神秘形象。毕竟,密码这个关键字,总出现在情报、特务与骇客电影中,连电影《不可能的任务:鬼影行动》扯到核弹交易案时,也会有密码学家的戏分

施奈尔的一生很有趣,他最畅销的《应用密码学》(Applied Cryptography)一书,被《连线》杂志(Wired)评为:美国国家安全局最不希望被出版的书。

达文西密码》小说里提到,如何以电脑加密保护资料时,必提的密码学家是他。

万物连网是好或坏?「危机比好处大更多!」

当初揭露美国国安局密文件的爱德华.史诺登(Edward Snowden),被美国通缉后,极少数愿意露面的场合之一,就是与施奈尔在哈佛大学的讲堂视讯对谈,讨论主题还是:政府监控与隐私。

结果,当我们与这位传奇人物对谈时,他却一点都不神秘,而且有够明快,立场分明。

比如,他谈最热门的物联网议题。他摆明:「危机比好处大更多!」他认为,从冰箱到烤箱,当所有东西都变成电脑连线,将会异常脆弱,容易被骇入,不够安全。

比如,他看大家认为最安全的区块链,他说:「没有任何好的理由要去信任(区块链)。」

比如,我们问,他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时,他直说,不能答,「因为我的隐私一部分就是,不回答我如何保护我个人隐私的这些问题。」

这样直来直往的人,为什么会被资安业界推崇?连《经济学人》都说,他是「安全大师」。

他是如何养成的?

施奈尔出生在纽约,他的父亲布鲁克林区担任法官,父亲形容,「他总是着迷于数字之间。」小时候,他会一直尝试数数的极限,把数字写在纸上,试着能不能数到1百万。

施奈尔曾说,他和父亲在隐私、公民权利领域,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成为法官,「但我被法律的雄辩、写作、逻辑、论证所启发。」

他坦言,年轻时候,他热爱数学更胜与人交流。从数学出发,数学会再延伸到密码学,密码学原理的一环,其实就是将讯息原本的样子,经过加密运算之后,转为让人无法直接辨认出来的讯息,也就是密文,「理解密码学就真的是理解数学。」

「本来,没人把这些密码学的知识这样整理起来,可能就是在一些国防单位、国安单位,大家关起门来研究。」精通密码学的台大数学系兼任助理教授陈君明说。但施奈尔却想把他理解的密码逻辑普及化,30岁的那年,他出版《应用密码学》,在这之前,业界没有一本完整、易懂的密码学教科书。

「我因为这本书而认识了密码学,」陈君明说。

只是,施奈尔又是如何从密码学,变成资讯安全大师?

陈君明解释密码与资讯安全的关系。他举例,在我们生活之中,连到Google首页时,网址是https,而不是http,字尾的「s」,就是加密,进入网页之后,所有的通信都会有密码系统保障安全,将资料变成密文传送,但,如果你的电脑没有密码系统保护,在Google查询或传送的资料可能会被其他人看到!

施奈尔说,「我的职涯可以说是一系列将事物『普遍化』的过程,从密码学的数字安全开始,我的第一本书是《应用密码学》,关于密码学。然后我着手写电脑安全,再来是一般的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安全社会学、安全公共政策。」

他不断探索,对安全有异于常人的执着。

防盗系统比较安全?可能只是心理上觉得较安全

他用经济学角度谈安全。「当我们在装设防盗系统,我们付出的是时间、金钱、方便性抑或是自由的代价。我们要想的,不是它能不能让我们安全,而是值不值得。」

施奈尔还用心理学看安全。「安全分为2种,实际上的安全跟心理上的安全。」施奈尔提出「安全剧院」(Security Theater)的概念,因为很多让人们感到安全的措施,并非是真的安全。

比如,你到机场安检,先看你有无携带炸药、枪枝之类的物品,他认为,其实一般人的时间都被浪费在没收如剪刀、打火机之类的物品,但没有人能证明,这样是真的安全,只是「感受」起来比较安全,这让安全剧院的实践成本通常远大于实际利益。

他又说,安全感是有错觉的,我们时常放大不常见的危险,但却忽略常见的危机。例如,大家常常担心被陌生人绑架,但数据显示,熟人绑架的可能性更高。我们也对于地球暖化或是个资被掌握的危机,常常轻忽。

当数字组成密码,密码形成安全,他发挥父亲教给他的态度:追根究柢,反复辩证。

陈君明回忆,他曾到美国参加知名的Defcon骇客大会,当时观众对施奈尔的一个提问是:「标准对称式的加解密,安不安全?」提问者随后补上一句:「美国政府讲的我不信,但你讲的我信!」

为了安全牺牲隐私?错!「隐私是安全一部分」

在施奈尔的部落格上,他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未来,大型科技公司就像是地主一样,亚马逊想要让Alexa智慧音箱成为智慧家居的中心,苹果及Google要它们的手机成为唯一能控制你所有物联网装置的设备。这些大型科技公司保护我们免于外在攻击,但是却掌握着我们能看见的、或者能做的事。

他警告,若给予科技怪兽太多权力,后者也会给予我们更多限制,「(今日)HP印表机不再让你使用非官方墨水匣,明天,他们可能要你用官方的纸张。」

在他眼里,没有为了安全就该牺牲隐私,使数据都被大厂掌握的道理,「我们需要隐私,隐私就是安全的一部分。」他说,他保证蔡英文总统用的绝对是iPhone,她的隐私,也就等同于台湾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没有孰重孰轻;核电厂营运商也一样,这些人的隐私都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

这一生,他一路从数学延伸,谈安全,现在还延伸到人与人彼此的信任机制。他解释,安全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信任,信任是目标,在现今社会,我们信任各式的人、机构和系统待我们是诚实的,「(信任)是让一个社会生存的必需,没有信任,社会会崩解。」至今,他一连写了10几本书

这种超乎一般数学家埋头苦算的态度,让施奈尔不只是一个安全技术家,更是一个安全哲学家。他的一生不是忙着编密码,而是忙着解密,找到「安全,如何与人类互利」的使命感,这或许,正是他被信任的原因。

※本文刊登于《商业周刊》1639期,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不签和解书,我就让公司破产!」揭开爱评网「最离奇」资遣流程背后,由盛转衰的关键少了店员成本,小七无人店业绩还比实体店差...4点看懂为何追求「无人」经营,竟成最大败因在英国工作7点前下班、半年调薪5-10%...为什么这位台湾工程师还是发誓一定要回台湾?为什么高铁女服务员都绑「高马尾」?形象管理专家分享:3个害你形象被扣分的发型地雷减肥一定要先减压!前台大医师:从85到65公斤,我这样突破3个减肥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