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MIT巧克力梦 屏东槟榔小镇翻身金牌巧克力产地
▲在屏东内埔,有一群农民,土法炼钢出MIT巧克力,站上国际舞台。(图/商业周刊/摄影陈宗怡)文/蔡茹涵
一座以槟榔闻名的小镇,一票从未种过可可的农民,如何摆脱「破坏水土保持」魔咒,用19年,站上国际巧克力奥斯卡舞台,让世界看到台湾?
2019年11月18日,拥有「巧克力界奥斯卡」美誉的世界巧克力大赛(ICA,International Chocolate Awards),在距离台北1万4千多公里,也是可可文化发源地的瓜地马拉决赛现场,台湾一共拿下了8金30银9铜,还勇夺「全球最佳黑巧克力」最大奖。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批业者几乎全数来自屏东。
据屏东县政府客家事务处统计,保守估计,当地可可树耕作面积已逾2百公顷,年产值近8千万元。
是什么样的契机,让这个过去以种植槟榔闻名的地方,转型做起一条龙的巧克力事业? 答案,要从921大地震,和一位赌上10年也坚不服输的客家老农说起。
问起屏东种可可的第一人,所有人都会指向「老爹」邱铭松。邱铭松的家族世代居住在内埔乡。他从1975年开始种槟榔,全盛时一天就有3万元收入,但眼看槟榔产业没落、年轻人不断离乡,以及921大地震后,槟榔不利水土保持的负面声浪不断袭来,他开始酝酿转型。2001年,他去了一趟朋友在印尼的可可田后,终于拍板定案种植可可树。
他花4年耕种,终于采收出第一批可可果。四处询问后,才发现关键问题——台湾的巧克力市场号称60亿,但几乎所有食品大厂,都是直接向国外进口可可膏、巧克力钮扣等半成品回来加工。还是原料的可可果,内销卖不掉,外销量又不够。
难道只能全部砍掉?他一气:「我就不信,靠自己做不出巧克力!」他没想到,这一试,就是漫长的5年。
2010年,这对父子终于做出了一系列MIT巧克力。几年内,一棵棵矮壮的可可树,就在屏东田间长了起来,大约7、8成种苗都来自邱氏。
「最困难的部分,是为屏东巧克力在市场上找到一个定位,」客家事务处处长陈丽萍坦言。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屏东巧克力一来太贵,二来没有花俏包装,市场不易做大。如果效仿哥伦比亚等地,专心输出可可果原料,人力成本又太高,「2017年左右,真的开始有可可农想退出放弃……,正一团混乱的时候,突然有奇迹出现,就是福湾得奖了!」2017年首度在ICA亚太区比赛夺牌的福湾巧克力,形同为屏东巧克力指出了一条「往精品迈进」的新路。
获奖无数的福湾,从执行长许华仁投入巧克力到得奖,才短短两年。许华仁是屏东东港著名三星级旅馆福湾庄园第二代,中山大学资管系毕业后,因为喜欢料理,跑去念了高雄餐旅大学研究所,拥有5年厨师资历。2015年,他到义大利度蜜月时,买了一块ICA获奖的巧克力来吃,意外成为职涯转捩点。
2016年,他尝试向周边小农购买可可豆,和福湾庄园的点心团队共同开发巧克力;2017年,更开始向小农计划性大量收购,目前光是福湾,一年就会用掉15吨可可豆。
许华仁结合在地食材,做出台湾一号、玫瑰荔枝巧克力、樱花虾巧克力等特殊商品后,开始赴欧美参赛。 但陈丽萍坦言,在当时多数农民的眼中,出国参赛被视为「有钱人的玩意」,大家想都不敢想。
「这样不行,大家如果连国际比赛标准都没概念,怎么可能走向精品?」陈丽萍说。于是,客家事务处在2019年达成不可能的任务:将ICA亚太区比赛移到屏东举办!
历经19年,没有主导者,而是所有人发挥各自优势:有坚毅的客家老农,用10年换取一块MIT巧克力;有政府角色,协助辅导跟带进资源;更有年轻人,为大家打开通往精品之路的大门。
终年艳阳高照的屏东,终于渐渐发展出全新的产业聚落。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1680-1681期。※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更多报导】
九份、日月潭外国游客只爱来一次!日本调查:小巷弄是台湾观光救星
如何与家人好好相处?世上没有满分幸福家庭...蔡康永:请建立自己的标准
Google地图创始团队揭秘:那天台湾人的抗议声,让我意识到这不只是个服务...光送烧饼油条,就换到6000万生意...一名超级理专的故事,看业务拉客必胜的王牌送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