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一粒红藜,让排湾族青年年收入400万

吴正忠(中)带动部落青年返乡,如今年收入400万的他说:「我要让部落的人看到,不打零工,也可以在部落好好过日子。」(图/商业周刊/摄影程思迪

文/赖宁宁

台东县南回公路旁的大竹村,是近两年很夯的养生粮食红藜的故乡。红藜,有谷物红宝石」之称,不止因它的红色外壳,更因它的价格、营养成分是所有谷物最高而得名。

一斤红藜要价600元,比顶级稻米贵5倍,为什么?「产量少、营养成分高是两大主因,」农委会水保局台东分局王志辉说。红藜是台湾原生种,是上天赐原住民的礼物,但它从来不受重视,连原住民部落也少人种植。

一个热血排湾青年返乡打零工,意外发现「红宝石」

「红藜以前是原住民用来赶小鸟的,」大竹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张金福说,原住民主要粮食是小米,鸟喜欢吃小米,不喜欢红藜,因此,原住民通常会在小米田周围种整排红藜,做「红卫兵」来保护小米。它是田间配角,原住民除了将红藜酿成酒,过去很少拿来食用。

让「红宝石」暴红,从产地到餐桌,有两位关键人物。一位是排湾族青年吴正忠,一位是水保局分局长王志辉。

31岁的吴正忠9年前从都市返回部落,靠打零工为生。5年前,他翻开家中旧照片,找到一张他小时候与红藜的合照,妈妈告诉他:「这是Djulis(排湾族对红藜的称呼)。」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红藜,是族人百年来的传统作物。

他上网查资料,找到屏东科大的研究报告,发现红藜的营养价值高,决定当农夫种红藜。收成后,他卖带壳的红藜给盘商,一斤只卖80元,但他发现盘商加工去壳后,一台斤却卖到600多元。于是他自己尝试脱壳、包装,走出部落销售,到台东市著名景点铁花村摆摊。

一个鸡婆公务员串联部落,把红藜变南回特色产业

两年前,王志辉调到水保局台东分局当分局长,某天,他在铁花村遇见吴正忠,名片上写着「热血青年」,让王志辉对他印象深刻,当下买了一包红藜。一位热血原住民,碰上一位鸡婆官员,南回的红藜聚落就这样红起来。

他召集水保局员工组了「红藜团队」,开始在南回沿线的部落趴趴走,鼓励部落农民种植红藜。大竹村是第一个示范区,这里原本以种植小米为主,两年多来,部落因红藜收入倍增,「我们这里的老人,收入最差的,一年15万,最好的有5、60万,」张金福说,以前原住民老人家只能依靠老人津贴,或靠子女奉养生活,每天闲晃没事做;如今,老人家因红藜而忙,年轻人因红藜返乡,全村900人,有300人投入生产

王志辉还想办法打开行销通路。他采用在地名号的策略,例如三星葱、麻豆文旦,将红藜正名为「台东红藜」。他并透过知名农产电商「台湾好农」网站,帮大竹村销售红藜,没想到不到3个月就卖完,让农民信心大增。

他赚来的全拿去租地复耕土地,吸引年轻人回乡打拚

有一次电视台找吴正忠上节目,主持人脱口称他「红藜先生」,脑筋灵活的他,干脆在脸书上用「红藜先生」名号卖红藜,更被桃园一家生技公司找上,以「红藜先生」为品牌,合作生产红藜面膜酵素及点心,销售红藜系列商品,他去年更成立「都藜氏公司」,当起老板。

问他现在一年收入多少?「400万啊,」他阿沙力的说。他把赚来的钱,又统统投入购买设备、租地,一步一步让部落土地复耕。

如今,「红宝石」在南回沿线灿烂发光,吸引更多青年,投入这产业。下一阶段,王志辉说,红藜将朝扩大种植面积,与大厂契作,让订单、价格趋于稳定,这样,会有更多部落青年返乡,更多人安居乐业

【更多报导

BBC爆红影片:为什么亚裔女子就是「褓姆」?「不经大脑」的直觉正是歧视之所在

职场遗忘的八年级生!「大学玩四年」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报复

「房子本来就不是给领薪水的人买的」中国旅行社总经理戳破:台北房价根本没泡沫!

夜市牛排、百元小火锅...都是胶水黏的重组肉?营养师:别傻了,不是你想的那样!

快收藏》「寿司姜片吃」非常不专业!游日超过百次达人:7个寿司店必备知识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