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 是可以开刀治疗的高血压
▲成大医院病理部副主任谢淑珠教授指出,「嗜铬细胞瘤」,是可手术治疗的高血压。(图/成医提供)
成大医院病理部副主任谢淑珠教授指出,一般高血压的治疗,除了应要追求及保持健康生活形态外,也会使用药物帮助控制,但有一种高血压是可以用手术治疗的,那就是「嗜铬细胞瘤」。
谢淑珠副主任指出,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源自肾上腺及肾上腺外之嗜铬细胞,产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会过度分泌儿茶酚胺等激素,使患者时常出现高血压、心悸、盗汗、头痛等症状。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其引发心血管疾病而导致死亡的机率很高,但此肿瘤可借手术予以移除,具有相当好的预后。
肾上腺是在肾脏上方的重要内分泌腺体,可分泌多种不同激素来维持人体水分、代谢及血压的恒定,而嗜铬细胞肿瘤则可能破坏其恒定。谢淑珠表示,嗜铬细胞瘤较罕见,好发生于成年人,尤其是40-50岁之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当,有较高比例为原发性疾病,病人常因典型症状(高血压、心悸、盗汗、头痛等)表现就医,或意外从影像学检查中才发现;另有部分来自家族遗传,病人通常较年轻。谢淑珠说,嗜铬细胞瘤之生化特征为儿茶酚胺过度分泌,和其代谢物-后肾上腺髓素在血清与尿液的增加,因此病人初次检查时,须收集24小时尿液,以检验儿茶酚胺激素与后肾上腺髓素的浓度是否异常。
谢淑珠指出,这些激素和其代谢物的结构非常相似,实验室必须使用精密的检验技术才能将其分离及定量。目前台湾大部分检验室,是利用高效能液相层析法(HPLC)来进行检测尿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或代谢终产物香草扁桃酸(VMA);根据2014年美国内分泌学会的临床指引,建议以尿中或血浆中后肾上腺髓素,做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参考标准,因为研究显示,后肾上腺髓素,比儿茶酚胺或VMA,对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更好的敏感度与特异性。
谢淑珠副主任表示,成大医院目前除提供高效能液相层析法,来检验尿中儿茶酚胺类激素和VMA外,也与成大医技系医学检验技术中心合作,使用更高端的液相层析串联式质谱仪(LC-MS/MS),同时检验儿茶酚胺类激素,与后肾上腺髓素。
成大医院每年约有60多位病人检测尿液中儿茶酚胺,而这些病人约每4-6个月须定期复检以监控疾病进程,透过此一液相层析串联质谱仪,可以提供更正确及可信赖的结果,使得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追踪,能够更加灵敏与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