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儿童沙门氏菌中毒 低温保存、充分加热、立即食用

台东医院小儿科黄咏岚医师提醒家长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可能是病毒细菌,严重程度也和抵抗力菌量有关,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可能致命,家长应对相关症状保持警觉,及早就医处理。(图/台东医院提供)

记者王兆麟/台东报导

食物中毒新闻时有所闻,最近数月被媒体报导的中毒案例,至少有3例,包括九月台南圣功女中130人呕吐腹泻、十月台南崇学国小毕旅35人上吐下泻,以及十二月金门中正国小外出旅行35人呕吐腹泻。

卫生福利部台东医院小儿科黄咏岚医师提醒家长,食物中毒的致病原,可能是病毒或细菌,严重程度也和抵抗力及菌量有关,轻则上吐下泻,重则可能致命,家长应对相关症状保持警觉,及早就医处理。例如最近一个11个月大女童,和家人外出时食物中毒,其他家人只有肠胃炎轻微症状,女童却因为年纪小抵抗力弱,病情比较严重

女童的哥哥最先发烧、呕吐,但很快康复。女童一开始稍微拉肚子,持续两天,但都不严重,晚间却突然发烧,断续发烧约6小时后,全身抽搐、嘴唇发紫、口吐白沫,失去意识达1分钟之久,送急诊治疗观察。女童烧退之后活力较佳,但过了3个小时又发高烧,并再次抽搐约30秒,因此被送往医学中心住院治疗

在医学中心,女童初步抽血报告发炎指数和白血球仅稍微升高,被认为是肠胃炎,给予点滴补充水分。但女童活力一直不好,极度倦怠,反复高烧、寒颤、心跳快、呼吸喘,粪便中也开始出现血丝黏液,而且粪便呈现绿色。依照临床症状,主治医师强烈怀疑是「细菌性肠胃炎并发败血症」,赶紧给了由静脉注射的抗生素,经过一天多,烧渐渐退了,小女孩才逐渐恢复活力。

后来,粪便及血液培养都长出「沙门氏菌」,证明造成女童拉肚子、高烧、热痉挛及败血症的祸首就是它,而此案例中的沙门氏菌感染来源,极可能是食物中毒。

感染沙门氏菌之后,大多于4到48小时之内发病。轻微的感染为肠胃炎,会有呕吐、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多数3到5天即可康复。但沙门氏菌也可能进入血液,造成败血症,若治疗不当,也可能导致死亡。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土壤水中动物家禽、食物上都可以找到,若食物被此菌污染食用前未经高温杀菌,就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温度是37度,但在室温18至25度的环境下,就能大量增殖。低温冷藏保存食物,是杜绝它生长的好方法。此菌不耐热,加热达60度以上并维持20分钟,就能杀灭它,所以「充分加热食物,立即食用」,是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方法。

一般而言,「细菌性肠胃炎」比「病毒性肠胃炎」严重,而临床可提供判断线索的,是粪便型态,像是大便呈现绿色、出现血丝,或者有黏黏像鼻涕一样的东西,都比较可能是细菌性肠胃炎。最准确的检查方式,是粪便抗原检查或粪便培养。

另外,要区别是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可以看退烧时孩子的活力。若退烧时,精神活力依然很差,必须强烈怀疑遭到细菌感染。反之,若退烧时,孩子会吃、会玩、会睡,比较可能是轻微的病毒感染。

一天内抽筋两次,须排除脑炎脑膜炎。案例中婴儿抽筋的原因为热痉挛。单纯型的热痉挛,一天中只会发作一次。若一天中抽筋两次以上,就必须考虑患有脑炎或脑膜炎的可能,要临床密切观察,或者做脑脊髓腰椎穿刺了解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