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族「呷药」当作「呷补」 小心越补越大洞!
▲消基会云嘉南分会主办「银发族药补与食补」座谈会,由消基会云嘉南分会医药委员、成大医院高龄医学部主任、成大医学系家庭医学科教授杨宜青医师主持。(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台湾于去年正式迈入高龄化社会,银发族人口突破14%,银发族因身体退化再加慢性病困扰,就医用药量大增,有鉴于此,消基会云嘉南分会主办「银发族药补与食补」座谈会,希望带给银发族用药的正确观念,活出健康快乐的人生!
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从197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守护消费者的权益,扮演消费者与业者间的沟通桥梁,推动消费者相关法制与检验制度的改革,推广消费意识教育以增进民众消费意识,期望带给消费者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
座谈会由消基会云嘉南分会医药委员、成大医院高龄医学部主任、成功大学医学系家庭医学科教授杨宜青医师主持指出,根据健保署的统计,国人平均每年就医次数超过15次,尤其高龄长者因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逐渐退化再加上多重慢性疾病困扰,寻求各种医疗保健需求更加频繁,光是健保每年就医更高达26.7次。在蓬勃发展的次专科照护下,经常会有多科多种药物的使用,慢性病用药长者4成以上会使用5种以上药物,而使用10种以上药物者也超过8%。
此外孝顺的子女晚辈们也会不时进贡各种健康食品及保健用品,再加上长者平时自行购买的坊间成药、中药、草药及补品,还有亲朋好友吃好道相报的各种中西草补药物及各种辅助治疗经验的分享,另外无线电台及有线电视购物台等还会强力放送,推荐各种琳瑯满目不买可惜的健康保健用品,我们的民众在自我照顾追求更健康的过程中,经常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无形中又增加额外的风险,在在显示非常需要有实证根据的专业指导。因此这次消费者文教基金会云嘉南分会,联合台南市医师公会与国立成大医院及部立台南医院一起筹办这次的活动,希望能提醒呼吁民众在自我照顾或照顾家里长辈时,能够趋吉避凶,使用各种药物、补品、保健用品都能恰到好处,发挥最佳效益
台南市医师公会理事长陈相国医师说,一般民众普遍都有不正确观念,认为西药不论什么成分,长期吃的话,都会影响肝肾机能,甚至导致洗肾。所以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的长期药物,从诊所或医院拿回家,有的病人就会自动减量或减少服药次数。这就造成血压或糖分控制不好,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机会就会大增,进而导致中风,心肌梗塞,或肾脏衰竭。其实现在的慢性病药物的长期服用,都相当安全,在专业医师的处方之下,药物是帮助我们的身体回复正常机能,身体机能好,血压血糖正常,肝肾心脏功能正常,就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现在有很多药物都有护肝,护肾,护心脏的功能,而且这些作用都是经过科学研究与实证医学证实的。现代人不但要活的久,而且要活的好,定期的健康检查,有慢性病的话,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让专业的医疗团队帮助你,服用适当药物帮助自己,活出健康快乐人生!
成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内科学科暨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台湾高龄照护暨教育协会理事长张家铭医师主讲「银发族用药的关键报告」指出,老年人因罹患多种慢性病,常需长期使用多种药物,或因重复就医用药,或因同时服用成药,而有多重用药的情形。
由于自然之老化及各大小健康问题造成身心功能的衰退,较易产生用药之不良反应、药物与药物或药物与疾病间的交互作用等。再加上老年人用药的遵医嘱性会因听力减退、视力不佳、认知障碍、不识字或看错处方说明,对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必要性也不完全了解,因此常发生吃错药、忘记吃药(给药时间复杂)、自行调药、停药、并用多种处方及非处方药、服用存药或赠药等,故较易有用药问题发生。
许多药会产生窘迫不适,有时可能会产生妨碍或威胁生命的不良反应。由于这些征候没有特定性或与其他病情类似,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遭到忽视或者不易辨识出来。因此,首要之务是新近之任何变化,都必须告知医师,将可能之不良药物反应列为可能之选项之一。
尽可能告知医师详细的病史及基本资料与用药史、尽量尝试以非药物疗法治疗、药物种类及数目尽量减至最低,服药的时程尽量简单,尽量避免不同用法、有一些口服药因为特殊设计的剂型,在给药前不宜咬碎或磨粉,可咨询药师。勿将药物分给罹患同种疾病的其他老年人使用、注意用药的时间以及药品的效期。老年病患每次就医时,就帮其整理一下所吃药物(包括成药、健康保健食品)、勿将药物分给罹患同种疾病的其他老年人使用、建议病患有固定的老年照护医师与药师药局来配药。
卫福部台南医院中医科医师兼睡眠中心主任徐瑜璟医师,主讲「中药食疗学问大」:中医食补根深蒂固在民众心中,从小朋友需要「开脾」,到生完小孩坐月子,再到老年人补补身体强筋壮骨,都有中医食疗的影子在其中,然而,中药要怎么吃会比较健康呢?中药要怎么食疗呢?是不是中医药物就是比较温和没有副作用呢?是真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吗?古书上面说的症状都符合我的问题是不是我就可以自己食补呢?
其实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中医需望闻问切,审切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寒热虚实,并佐以症状治疗,且政府于2018年2月22日公布「可同时提供食品使用之中药材」品项,期许能使民众自我管理健康食疗的品项,但仍建议可与医师讨论使用食疗的适切性,在如小孩、坐月子、老年人、不同疾病民众等不同族群,宜有医师建议,避免自行使用,没有补到身体还补出一堆问题,正确使用中医药物才是真正的食疗!
卫福部台南医院中医科主任陈俞沛医师主讲「食补药趋吉避凶之道」:食品及药品影响民众健康福祉甚钜,如何了解国家食品标示,并建立正确用药观念,为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之首要关键。尤其是市面上各种由中、西药厂,生技公司所生产之相关产品,分为食品、健康食品及药品,而药品依安全性又可分为处方药、指示药与成药,成药再分为甲、乙两类,可说是琳瑯满目,令人难以区分。
然政府对各类产品之贩售、广告及标示,皆有相关法令规范,亦要求产品资讯公开,为消费者把关。因此,民众替自己权益与健康把关的首要之务,即是借由认识食品、药品包装上之标示,了解该产品之分级、种类及是否具有疗效等,亦可认明具有实质科学证据,具保健功效之健康食品,以保障自身安全,避免被夸大不实的广告所骗,花了大笔冤枉钱还赔了健康。